神图与鬼板

作者简介:
巴莫曲布嫫 彝族,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获法学硕士学位(民族学);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2000—2002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访问博士研究生。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N)通讯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学术方向是彝族经籍文学与口头传统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民俗研究》、《口头传统》(美)、《亚洲族群》(英)、《日中文化比较研究》(日)、《比较民族学》(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80余篇;参与编撰的著作有《彝族文化史》、《彝族风俗志》、《中华文学通史》等。
内容简介:
一则关于“美女与鬼源”的神话叙事,将作者带入了彝族祭司毕摩集宗教绘画与祝咒诗歌为一体的文化传承中:“把调查定位于彝人的鬼灵信仰、祝咒仪式及相关的祝咒文学现象后,我只身在山里的日子也开始有了一种特别的色彩。在毕摩仪式活动中,我从画鬼板进而发现了扎草鬼、塑泥鬼、雕祖灵、绘神图、制剪纸等宗教艺术造型手段。兴奋之余,我开始认真地追寻山里人的万物有灵观念与鬼神崇拜,严肃地思考每一神图、鬼板上所凝结的文化内涵与民间心意,倾心释读每一段咒经咒词中所唱诵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意蕴……”彝族诗画合璧的神图与鬼板是一种源远流长、蕴涵深刻的本土宗教绘画艺术,以其古雅深奥的诗句、神秘诡谲的图像、画骨写意的线条、泼墨凝重的字符、原始拙朴的形制,联结着神话原型与仪式象征的内在关联,从中可以寻绎出诸多民间信仰、民俗观念及传统文化理念的解码,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翼。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田野经历,为读者了解彝族传统文化、仪式文学和宗教美术,打开了一道别有洞天的山门。
目录:
总序 一、美女与鬼源 美女紫孜妮楂 树上的鬼板 美女之乡话鬼妣 祝咒文学的魅力 二、毕摩大师与神图 黄茅埂下出毕摩 名毕的咒经 英雄与神图 神图与神话 消失的神图 三、我的洛觉小村在斯吉巴古 初到洛觉小村 家谱:我是吉什惹古的后裔 波略和阿几:德古兄妹 蕨芨草 四、鬼板的叙事 围猎“初”鬼 打扮女鬼 鬼板出国 鬼魅群像 五、书符画咒与仪式象征 画像的通灵 文字的神性 神木的灵力 衅祭的血墨 仪式的象征 动态的传演 六、“画骨”风格与文化传承 绘画理念 “根骨”意识 “画骨”传统 后记:倾听一种声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