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

作者简介:
项楚,四川大学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四川大学“ 985 ”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平台首席专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浙江永嘉县人, 1940 年出生, 1962 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 从庞石帚 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学。文革中分配到军垦农场劳动两年,又当了 10 年中学教师。 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中 文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以敦煌学为核心,涵盖了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和佛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享誉国际学坛。出版《敦煌文学丛考》、《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敦煌诗歌导论》、《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寒山诗注》等专著多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敦煌变文字义析疑》等系列论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一等奖,《敦煌文学丛考》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具有深厚的国学根柢,熟读佛经和四部典籍,精于校勘考据,擅长融会贯通,在研究中熔语言、文学、宗教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的治学特色。他在佛教文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实绩,并开创了系统而大量地运用佛教文献进行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先河,他对敦煌学的研究折服了自诩 " 敦煌学在外国 " 的外国学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张勇,( 1964 -)笔名: 张子开。 2000 年度 “ 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博士学位获得者 ” 。 2005 年度教育部 “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入选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995 年,获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禅宗文献研究 方向 博士学位。 2003 年 6 月,晋升为教授, 2004 年 1 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讲师、副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新国学》责任主编。现任:四川大学中 文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所长助理暨专职研究员;国家 “985 工程 ” 四川大学 “ 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 之 “ 中国俗文化 ” 研究方向带头人,中国古典文献学 (国家重点学科) 、佛教语言文学学科点负责人,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俗文化研究》执行主编,并有其他多种学术兼职。海内外多个学术团体会员。 1997 以后,多次赴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参加学术考查、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会议。
内容简介:
《古典文献学》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在内容的全面性、研究成果吸收的时效性和规范性、观点的创新性、资料的原典性、编排与体例的生动形象性等方面,都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 1.引文规范。既可以循踪追索,又避免了层层相因和辗转贩卖抄袭。 2.吸收学术界最新成果,融入编写者的研究心得,学术性和创新性较强。 3.作者讲述和原典阅读相结合。原典篇幅约占全书一半,既有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古典文献,又免除了自行选择和寻觅之劳。 4.图、文相参。精选数十幅插图照片,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和了解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学》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相关课程和相关研究者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文献 一、文 二、献 三、文献 (一)最早用例 (二)古代主流解释 (三)历代其它观点 (四)我们的看法 (五)“文献”别称 (六)当代定义 (七)我们的定义 第二节 文献学 一、文献研究 二、传统称呼 三、“文献学”概念的出现和演变 四、现代西方文献学 五、“文献学”的定义及学科归属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古典文献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地位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价值及学习方法 【原典阅读】 一、唐刘知几《史通 外篇 古今正史第二》(节录) 二、《太平御览》卷六百十八《学部十二 图书上》“叙图书”条 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节录) 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第一节 文献的形成 一、人类起源:文献创造主体的出现 二、语言、文字的起源 三、文献的形成方式(1、刻画 2、书写 3、镕铸 4、雕印) 第二节 文献的形态 一、人体形态 二、口头形态 三、自然实物状态 四、甲骨形态 五、金石形态 六、竹木形态 七、缣帛形态 八、纸张形态 第三节 文献的流传 【原典阅读】 一、宋髙承《事物纪原》卷四《经籍艺文部十七》(节录) 二、《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 三、《太平御览》卷六百一《文部十七 著书上》 四、《太平御览》卷六百二《文部十八 著书下》 第三章 古典文献简史 第一节 上古:原始社会至秦朝 第二节 中古(一):两汉 第三节 中古(二):魏晋南北朝隋 第四节 中古(三):唐五代 第五节 中古(四):宋元 第六节 近古(一):明 第七节 近古(二):清 【原典阅读】 一、《隋书 志 经籍》序(节选) 二、《旧唐书 志 经籍》序(节选) 三、《唐书 志 艺文》序(节选) 四、《宋史 志 艺文》序(节选) 五、《明史 志 艺文》序(节选) 六、《清史稿 志 艺文》序(节选)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 文献的收藏 一、历代官府藏书 二、历代私家藏书 第二节 文献散佚 一、文献散佚的事实 二、文献散佚的原因 (一)政治 (二)兵燹 (三)收藏 (四)人事 【原典阅读】 一、[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 二、《遵生八笺》 三、流通古书约 四、《藏书记要》 五、《藏书十约》 第五章 文献的着録:目录 第一节 目录的体制及功用 一、目录的起源、义界 二、《别录》、《七略》开启的目录书体例 三、目录的功用 第二节 图书的分类 一、六分法 二、四分法 三、其它分类法 第三节 目录的类型 一、官修目录 二、私修目录 三、史志目录 【原典阅读】 一、《汉书 艺文志》(节选) 二、《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楚辞类小序、《楚辞章句》提要 第六章 文献类型(上):传统四部文献 第一节 经部文献 第二节 史部文献 第三节 子部文献 第四节 集部文献 【原典阅读】 一、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 二、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序》 三、《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正义”提要 四、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 五、《四库全书总目》“周礼注疏”提要 六、《四库全书总目》“礼记正义”提要 七、《四库全书总目》“春秋左传正义”提要 八、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 九、《四库全书总目》“论语正义”序 十、《四库全书总目》“尔雅注疏”序 十一、《四库全书总目》“孟子正义”序 十二、汉赵岐《孟子题辞》 十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序》 第七章 文献类型(下):特殊类型文献 第一节 类书 一、定义 二、类书的产生 三、现存主要类书 四、类书的价值和缺陷 第二节 丛书 一、“丛书”释名 二、丛书的产生 三、丛书的种类 四、丛书选介 五、丛书目录 六、丛书的功用和局限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献 【原典阅读】 一、《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 二、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序》 三、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节录) 四、《蒙古源流》提要 第八章 文献的认知:版本 第一节 概述 一、版本 二、版本学 三、版本学史 第二节 版本认知 一、古书装帧 二、古书版式 第三节 版本类型 一、古籍版本的类型 二、刻本与活字本 第四节 版本的鉴定 一、版本鉴定 二、善本浅说 【原典阅读】 一、书林清话 二、古籍定级标准 第九章 文献的利用:工具书的编排和查检 第一节 纸质检索工具书的利用 一、书名检索 二、人名检索 三、地名检索 四、字词检索 五、利用纸质检索工具书查找相关文献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电子文献检索工具的利用 一、光盘数据库 二、网络数据库 三、利用电子文献检索工具须注意的事项 【原典阅读】 一、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校雠条理第七》之二 二、刘声木《苌楚斋随笔》卷七《皇清经解正续目录》 三、毛谟《说文检字序》 四、黎永椿《说文通检例》 五、洪业《引得说》之《第一篇何谓引得》 第十讲 文献的整理:校勘和辨伪 第一节 校勘 一、何谓校勘? 二、校勘内容 三、校勘方法 第二节 辨伪 【原典阅读】 一、颜师古《汉书 叙例》 二、郑樵《通志 校雠略》 三、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第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