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
作者简介:
黄伟合,男,1956 年2月生于上海。 1981年12月毕业于安 徽大学哲学系,获哲 学学士学位。1982年 2月至1984年12月就 读、毕业于华东师范 大学哲学系,获哲学 硕士学位。曾与人合 作出版了译著、专著 三部,发表专业论文 与学术文章40余篇, 其中若干论文获全国 第一届中青年哲学工 作者大会优秀论文 奖、上海市哲学社会 科学(1979~1985) 优秀论文奖、华东师 大青年教师科研成果 二等奖。 学术兴趣:伦理 学;东西哲学与文化 的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 第一章 前苏格拉底伦理思想 一 毕达哥拉斯 二 赫拉克里特 三 德谟克里特 四 智者派 第二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一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 二 柏拉图真善美统一的道德本体论 三 柏拉图“和谐说”的人生观 四 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一 关于善的学说 二 “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 三 人的自由和道德责任问题 四 城邦与个人 第四章 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 一 “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二 哲学――医治痛苦的良药 三 美德――获得快乐的手段 四 伊壁鸠鲁的正义观 第五章 斯多葛学派的伦理思想 一 “依照自然而生活”的宿命论伦理学说 二 在理性与感性问题上的禁欲主义观点 三 后期斯多葛学派的泛爱主义 第二篇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 第一章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思想 一 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二 信仰 三 仁爱 四 禁欲 五 服从 第二章 奥古斯丁的教父伦理学 一 人性论 二 预定论 三 七主德 四 奥古斯丁的继承者和反对者 第三章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伦理学 一 两种幸福和两种德性 二 永恒法和自然法 三 个人和社会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伦理思想 一 个人主义倾向 二 自由意志理论 三 感性主义的幸福观 第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伦理思想 一 马丁・路德的伦理思想 二 加尔文的伦理思想 第三篇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思想 第一章 霍布斯及其反对者的思想 一 霍布斯的利己主义人性理论与伦理学体系 二 剑桥学派的柏拉图主义伦理学派 第二章 沙甫慈伯利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 一 作为价值论的情感主义 二 作为人性论的情感主义 三 沙甫慈伯利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斯宾诺沙的理性利己主义伦理思想 一 利己主义的人性论 二 理性主义的行为原则 三 具有辩证因素的自由观 第四章 休谟的人性论和伦理思想 一 情感主义与人性论 二 主观主义的道德本源论 第五章 法国唯物主义的伦理思想 一 卢梭的良心论及其伦理思想 二 道德与文明的对立及其复归 三 爱尔维修的感性主义伦理思想 第六章 康德的道义论伦理体系 一 道德评价的根据――动机论 二 道德的基本原则――道义论 三 最高的道德理想――调和主义 第七章 英国功利主义学派的伦理思想 一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二 穆勒的道德价值学说――幸福主义 三 穆勒的道德原则――最大幸福主义 四 穆勒的道德评价理论――唯效果论 五 穆勒的道德制裁理论―― 良心论 第八章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伦理思想 一 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与伦理思想 二 黑格尔伦理思想中的辩证因素 三 国家至上的道德观 第九章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伦理学 一 自然与人 二 幸福与道德 三 个人与社会 四 道德与宗教 几点小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