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

明代海外贸易制度-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明代海外贸易制度-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作者: 李庆新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价格: 48.00元

ISBN: 9787802305991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李庆新,1962年10月生,广东揭西人。文档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任广东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广东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等。多年来从事唐史、中国外贸史和岭南区 域史研究,承担并主持过多项社科规划项目,参与编撰《广东百科全书》、《广东省志》等重大课题,合作编著有《广东通史》(古代上卷)、《广东盐业发展》等四部,在海内外专业旰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次获广东省及广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1993年获广东省直机关青年业务标兵称号。1997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内容简介:

庆新弟的这部书,我读过初稿、二稿,也做过一点笔录。如今他要我写序,我遂整理笔记,写几句话,表示对他的祝贺和对他的专著的学术理解。 庆新这部专著的研讨对象和观点,以及史料的运用、行文的结构,我将之概述为: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结构,比较完整地论述明代海外贸易体制及其从传统制度向现代制度转型的某种趋势,对明代海外贸易史提出诸多原创性见解,成为富有学术价值的基础性专著。所说的创见,系指下列几个方面: (1)明代海外贸易从传统的市舶司贸易向近代的海关贸易转化,实质是从朝贡贸易到商舶贸易的“变态”。这就是庆新在书中所说的:“明中叶国内外形势皆出现重大变化,朝贡贸易萎缩,‘弘治新例’出现,显示朝贡贸易体系正在走向崩溃,商舶贸易逐渐主导海外贸易。” …(2)明代中后期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在广东方面产生“广中事例”,由广州“一元中心”变为澳门、广州“二元中心”。再变为广州国际间的定期集市贸易(就此庆新名其为“交易会”,我以它近似于“广交会”之称,有现代化之嫌,建议他斟酌更改,然未有妥善之概括,附说于此)。 (3)宦官掌管的提督市舶衙门的出现,与政府的市舶司呈对峙的局面。市舶司的历史受到学者关注,而发现提督市舶衙门的存在与影响,并且论证两者权力的消长和兴衰嬗变,庆新有其功矣。 (4)明代海外贸易附属于政治的性质特别鲜明,或者说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用庆新的话说是:“明前期统治集团把朝贡贸易纳入重建以大明帝国为中心,以海外诸国为藩属的国际外交体系之中,成为明朝‘怀柔远人’,‘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的政治手段,传统的官方海外贸易被赋予政治功能而发挥到极致。”这也实现他的写作初衷:“把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变化置于明朝政治外交与经济发展以及现代世界体系的宏观视野中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审视”,“挖掘制度变迁蕴藏的政治文化意义”。 (5)闽、粤海外贸易的各自特色的发现。两省在贸易管理上存在重大差别,广东方面允许外国商人上省交易,中国商人出洋往来;福建方面有“月港税制”,只准中国商人出海贸易,而不准外国商人前来通商。广东体制较为灵活,多为后来的清朝所继承,是海关制度的主要渊源。 (6)明代海外贸易出现转型趋势,有利于闽粤地区经济发展,为沿海平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谋生途径,刺激并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进程。如珠江三角洲等地,农业商品化生产与海外市场联系日趋密切,部分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出口导向倾向;而朝贡贸易区域,民众受差役困扰。 庆新既然讨论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的变化,而且发现它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某种趋势,逻辑的思维必然引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是的,庆新特设专门章节进行研讨。他不同意“要不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可以自主走出一条有别于欧洲的现代化之路’’的说法。他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来考察,除了经济结构之外,还应该考虑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文化结构,尤其是政治结构最为关键。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经济确实出现某些与传统不同的新经济因素,但社会的深层结构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政治领域更是铁板一块。所有制度调适与社会变迁,基本上属于费正清所说的“传统内的变革”。从世界范围看,16世纪以后正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启动之时,东西方对待海洋活动与商业贸易的态度和投入呈现出巨大差异。欧洲挟其社会变革先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资本主义:明朝仍然故步自封,拒绝完整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与自由贸易,社会结构封闭,政治结构僵化,如何能够实现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个绝大的课题,是学术界多年讨论不完的议题。庆新研究的是局部范围的专门史,原本可以不关照它,可是他要参加进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学术参与的勇气和精神,令我佩服。学术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争鸣中求其接近于历史实际,或者说接近于真理,不参与,怎么去“接近”。人们常说“贵在参与”,我以为用到这里是贴切的。庆新,相信你一定会以史学的求真求实精神,以勤奋和智慧,继续参加学术问题的讨论。 庆新的书,令我不能满足的是明代海外贸易主客体的客体那一方的历史的交待。讲明代海外贸易,明朝中国是一方,或者说主体一方,与明朝贸易的海外诸国、诸地区为另一方,或者说客体一方,贸易是双方的,贸易史研究,需要对双方都有了解,才能臻于完善,以此要求庆新的书,就不无遗憾了。因为对明代海外贸易的东西洋“受众”缺乏相对充实的说明,对后来的大西洋贸易“伙伴”的解说也有限。我这样说,无异于苛求庆新。确实是苛求!因为不能要求一部著作,把什么事情都讲清楚,尤其是学术界还没有研究的事情,还缺少涉猎的领域,一个人哪里能够做得到,一个人哪里能在短期内做得到!是苛求,为什么还要讲?因为我们在涉外关系的史学研究中有两个弱点,一是中外历史不能同时研究,主要是缺乏世界史的知识,因而很难达到全面性和深入性;二是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传统的,然而也是现实的),有时就不得不犯概念化与违背实际的毛病。有此想法,借庆新给我的篇幅,把它写出来,无非是共勉的意思,以求提高我的研究水准。事实上,我知道庆新在进行新的追求,他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的课题研究,又为做“华人与东南亚社会研究”,去年春节前夕去越南,不是旅游观光,而是踏踏实实地学术考察,就是走中外历史同时研究的路子。这样做下去,怎能不会有长足的进展,怎能不会有新的学术建树贡献给学术界。 庆新做的是制度史的学问,就是要把制度原原本本剖析清楚,尽可能地复原出来。所以他在书中详细讲了明代海外贸易的主管机构??市舶司和提督市舶衙门及其主管官员和太监(难能可贵地列出人员名单),详细讲了那些具体制度,如弘治新例、广中事例、澳票制、月港体制等。所以我才说此书史料翔实,令人明了制度的产生、变化以及其实践情形。制度史是史学的基础性研究,与其相关的历史研究就离不开它,就要以它为基础,在它的上面去做深入的探讨。因此我以为,庆新的书,不仅是对明代海外贸易史研究作出成就,同时是明代中外关系史、经济史、区域史、宦官史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

目录:

明代海外贸易史研究的基础性专著——《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序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史回顾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二章 明前期朝贡贸易及其管理体系第一节 明初统治集团的外交理念与对外政策一 华夷之辨,守备为上二 德治天下,怀柔远人三 海禁第二节 明前期朝贡贸易的发展一 洪武、建文间:朝贡贸易体制初建二 永乐年间:朝贡贸易鼎盛与郑和下西洋三 宣德间:朝贡贸易回落四 贡物与回赐第三节 明前期朝贡贸易管理一 贡期、贡使与贡道二 勘合三 朝觐与管待四 贡船抽分与贡物定价五 官牙第四节 市舶司与朝贡贸易管理一 市舶司沿革二 市舶司职掌三 市舶司官员选任第五节 市舶宦官与朝贡贸易管理一 市舶宦官的差遣二 提督市舶衙门第六节 其他相关机构与朝贡贸易管理一 中央系统二 地方系统第七节 “变态”的制度:朝贡贸易评价一 朝贡体系下海外贸易功能的错位二 “重农抑商”体制的缺陷与海洋意识的缺位三 政策性“偏爱”与广州重获首要港口地位第三章 明中期海外贸易转型与“广中事例”的诞生第一节 朝贡贸易萎缩与“弘治新例”一 朝贡贸易萎缩二 弘治新例三 重申禁例第二节 海道副使主导贸易管理一 市舶司权位失落二 海道副使“带管市舶”三 府县衙门参与舶务第三节 市舶宦官势力膨胀与消退一 市舶宦官权势扩张二 韦眷与广东贸易三 裁撤市舶宦官第四节 葡萄牙人东来与澳门开埠一 葡萄牙人向东方扩张与中葡初次接触二 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役三 葡萄牙人重返粤海四 葡萄牙人赁居澳门五 葡人“自治”与两广当局的行政管理第五节 “广中事例”诞生与政策反复一 商舶贸易的公开化二 税制改革:从抽分到丈量三 “澳票”制与广州、澳门“二元中心”结构四 “客纲”、“客纪”与“十三商行”五 “广中事例”确立的意义六 开海争议与政策反复第四章 明后期开海贸易与制度调适第一节 寥落的朝贡贸易第二节 西班牙、荷兰、英国人竞相东来一 西班牙海外扩张二 荷兰人觊觎澳门与占据台湾三 英国人强闯省河第三节 闽省开海与“月港体制”一 开海呼声与“准贩东西二洋”二 隆庆六年漳州“商税则例”三 督饷馆与府佐轮署四 月港税制五 蠹政与恤商六 “月港体制”的意义第四节 广州“交易会”与粤省贸易体制更新一 广州“交易会”二 葡萄牙人在广州的贸易三 广州税制四 市舶司职权重构五 “揽头”、“铺行”、“夷商纲纪”与“三十六行”六 允许“商人出洋往来”七 广州、澳门体制与清代海关第五节 广东管治下的“澳门体制”一 澳门问题的争议及其理性终结二 广东管治澳门的措施三 葡人自治四 澳门包饷与税收优惠第六节 税使与市舶一 李凤与广州、澳门贸易二 高宋与月港贸易第七节 海防与海禁一 加强海防二 海禁条例第八节 “体制外”贸易及其经营机制一 华人在东南亚、日本的活动二 私商贸易的经营方式与商业机制第五章 余论:制度的力量及其局限性第一节 明中后期贸易制度转型与地域经济社会变迁一 贸易增加了区际人口与物资流动,使东南沿海成为逐利藏富、商业繁荣之地二 贸易与经济一定程度的“理性”互动,使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出现农业商业化、专业化生产三 手工业生产与海外市场联系密切,一些部门形成出口导向机制四 白银输入与货币、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五 商贩增长了财富,也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滋长了“炫耀性消费”与奢华之风第二节 制度的局限及其他思考一 明中后期贸易制度调适的局限性二 不祥之兆:明中后期的“炫耀性消费”三 传统中国的近代化路径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