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著作.书中记载了自原始社会禅让制到奴隶社会世卿制,到封建社会各种选官途径.介绍了选贤任能,军功晋爵、世官世禄、招贤纳上、征如辟除、察举荐举、恩荫承袭、权力赀选、计吏拜官、技艺入仕、九品中正、世家门阀以及隋唐朝以来普遍采用的科举考试制度等等。书的后半篇罗列“君权论”、“宰相论”、“将帅论”、“宦官论”、“外戚论”、“关系论”、“党争论”、“贤材论”、“荐举论”、“科举率”等十大论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种官员及与选官制度有密切关系的各种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剖析。本书录引的资料,主要来自各朝史籍文献及有关专著、朝野笔记等;同时,还吸取了古今不者、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于论题的深化研究。
目录: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 会的世卿制 第一节 从禅让制到传子制 第二节 商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第三节 西周的宗法制 第四节 世卿与任贤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制 第二节 士的崛起冲破了世官世禄制度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军功入仕和选贤任能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养士和客卿 第三章 两汉的察举和辟除征召 第一节 刘邦的选贤任能 第二节 察举选官制的确立 第三节 辟 除 第四节 征 召 第五节 汉代的其他入仕途径 一、任子制 二、赀选制 三、计吏拜官 四、以材力入官 五、以技艺入仕 第六节 汉代官吏的任用方式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一节 曹操对选举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九品中正选官制 第三节 南朝限年察举的选官制 第四节 北朝沿袭九品中正选官制 第五章 隋――科举取士制的创立 第一节 杨坚知人善任 第二节 隋代废九品中正设分科选举制 第六章 唐――科举选官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常 科 第二节 制 科 第三节 投卷及其流弊 第四节 考试与录取 第五节 复试与授官 第六节 武 举 第七节 其 他 一、南 选 二、宗室补官 三、僧道科目 第八节 滥 选 附 唐、五代登科一览表 第七章 宋代――科举制的完善 第一节 重文轻武――宋代的基本国策 第二节 通向科举的重要途径――宋代的学校 第三节 科举考试的革新 第四节 反复变化的取士方法 第五节 进士科的考试 一、三级考试制度 二、新进士的授职 第六节 宋代的制科诸科和武科考试 一、制 科 二、词 科 三、童子科 四、武 举 第七节 繁官杂吏 附 宋代登科总目 第八章 辽金――科举制的沿续 附 辽金登科总目 第九章 元代――科举制的衰落时期 第一节 立学校 第二节 设科举 第三节 官吏的考核 附 元代登科表 第十章 明代――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第一节 荐 举 第二节 学 校 一、国子监 (一)官生与民生 (二)分堂课业 (三)监生历事 (四)监生种类 (五)贡 生 (六)国子监学规 (七)明初监生的任用 二、地方学校 第三节 科 举 一、乡 试 二、会 试 三、殿 试 第四节 馆 选 第五节 武学与武科 第六节 科场情弊 一、举子作弊 二、权贵操纵考官的录取 三、以皇帝的好恶决定去取 第七节 授官制度与官吏考课 一、授官制度 二、官吏考课 第八节 明代的致仕制度 第九节 整顿吏治 附 明代状元、会元、登科人数一览表 第十一章 清代――科举制度的衰亡 第一节 清初满洲贵族在政治机构中的特权地位 第二节 选官政策的改变 第三节 清代的科举考试 一、小 试 (一)县 试 (二)府 试 (三)院 试 二、乡 试 (一)三场试艺 (二)整肃场规,严防奸弊 (三)试卷评阅 (四)发 榜 (五)复 试 (六)磨勘试卷 三、会 试 四、殿 试 五、朝 考 六、举子劣迹 附 清代各科状元、会元、录取人数一览表 第四节 清代的其他科目 一、制 科 二、武 科 三、翻译科 第五节 科举制度的废止 第十二章 君权论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君位传授 第二节 君主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皇权的发展与没落 第四节 皇位的继承 第五节 余 论 第十三章 宰相论 第一节 宰相制度的起源 第二节 宰相制度的沿革 第三节 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相互消长 第四节 宰相的选任制度 第五节 余 论 第十四章 将帅论 第一节 古代的兵制及将帅的由来 第二节 君权与将权的相互关系与制约 第三节 将帅的选任制度 第四节 余 论 第十五章 宦官论 第一节 非官之“官”的特种奴才――宦官的身份及起因 第二节 从奴仆到封侯拜爵――宦官集团的形成 第三节 心腹取代功臣――宦官掌禁军 第四节 宦官愚弄皇帝――主奴关系失调 第五节 内廷官洋洋大观――庞大的宦官机构 第六节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宦官代“天”行事 第七节 求官仕宦的捷径――自动阉割当太监 第八节 宦官凌驾百官之上――明朝灭亡的教训 第九节 主奴归位――宦官被挤出官场 第十节 余 论 第十六章 外戚论 第一节 外戚干政的缘由 第二节 吕后临朝称制与外戚擢居高位 第三节 文、景、武、昭、宣,外戚各擅权 第四节 “裙带官”飞黄腾达与西汉灭亡 第五节 亲者严、疏者宽――马皇后等正确对待外戚升迁 第六节 败坏选官制,外戚重操国柄――东汉由盛转衰 第七节 余 论 第十七章 关系论 第一节 血缘关系与选官制 第二节 皇帝的近亲关系与选官制 一、后妃亲 二、外姻亲 第三节 门生故旧关系与选官制 第四节 民族地域关系与选官制 第五节 主仆关系与选官制 第十八章 党争论 第一节 东汉党人反宦官擅权的失败――士族退出 政治舞台 第二节 科场案引起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始 末 第三节 王安石改革选举制度与保守派的反攻 复旧 第四节 阉党、东林党、浙党等在任官用人上的 残酷斗争 第五节 余 论 第十九章 贤材论 第一节 从推举贤材到尚贤政治 第二节 贤材的鉴别与任用 第三节 选拔贤材是选官制度的核心 第四节 余 论 第二十章 荐举论 第一节 荐举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重要选官途径 第二节 荐举制的利弊得失 第二十一章 科举论 第一节 科举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用八股文取士的原因 第四节 余 论 后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