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

听雨楼随笔

听雨楼随笔

作者: 高伯雨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3-1

价格: 21.00

ISBN: 9787538250121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高伯雨(1906-1992)出身澄海的豪门家庭,高氏家族与隆都的陈慈黉家族齐名的华侨家族。高氏家族自在南洋发迹之后,其第三代高绳芝在汕头创办了自来水公司和开明电灯公司;在澄海开办振发织布局;又在汕头和澄海之间架设了潮汕地区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是近代侨资企业的开拓者。至今,汕头中山公园内还保存有一个 “绳芝亭”纪念他。高伯雨是高绳芝的六弟,原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林熙。关于他的经历,何家干在《随笔大家高伯雨》有一个简要的叙述: 高伯雨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广州、香港和潮州度过的。成年后,他曾短期游学日本,1926年后浪游欧洲,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先是在故都北平跟溥儒习画,随杨千里学篆刻。三十年代后,曾短期任职南京外交部和上海中国银行,但只是玩票性质。他借助故家余荫,不以谋生为意。他自承,在战前中国银行资料室工作时,每天看几十种报纸,大多与经济无关,只是关注名人的行藏。高氏爱结交人物,周旋于名流学者之间,和当时的文化、学术、书画界名家过从甚密。1937年后,高伯雨移居香港,靠卖文为生。岭南多雨,因平生喜雨,故号伯雨,在报纸上开设的专栏和以后结集的随笔也多以听雨楼为名。 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和周作人的交往。周作人自号苦雨,高伯雨则喜欢“听雨”实际上却似有一种心灵的默契。高伯雨有《周作人收藏的金石》一文谈及两人的交往,高伯雨说: “1935年,我在北平由沈启无介绍和周作人先生相识,并见数面,那时候我正全部精神注在写字写画,对西洋文学已经兴趣大减,还是周作人林语堂提倡小品文合我口味,故此对同住一城的知堂先生景仰更深。七七事变后,我未曾和他通信。1956年5月,我到北京,也不敢探问他住在何处。1961年7月,我寄给他拙作两种,一为《中国历史文物趣谈》,另一种叫什么我可忘记了。” 高伯雨开始是喜欢周作人的字,“以其古拙自然。”慢慢地,两人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后来,高伯雨自己编辑《大华》月刊,就向周作人约稿。查阅《周作人年谱》和鲍耀明编的《周作人晚年书信》, 1958年后周作人与高伯雨通信颇多,在周作人的日记中时有所见, 1962年6月4日,周作人甚至还收到高伯雨寄的糖、面粉、生油等物品,足见两人关系不浅。高伯雨的《春风庐联话》,就是由周作人题签的。 据高伯雨说,他收藏的周作人信札有100封左右,这些书信已经成为研究周作人晚年生活和思想的珍贵资料。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曾在香港见到晚年的高伯雨,“虽仅一面之缘,他后来惠寄新著《听雨楼随笔》,至今仍然是我的珍藏。他去世之后,我又有机会见到他的夫人,复印了他保存的知堂老人五六十年代给他的数十封信札。” 关于高伯雨的著作,据估计文字多达1000万字,但在内地却长期少为人知。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听雨楼随笔》.此书收集了高伯雨在香港出版的几部以“听雨楼”为题的随笔集的大部分文章,出版后开始引起关注。姜德明、卢继定、彭妙艳和香港的何家干先后有文介绍。我觉得最好的介绍莫过于姜得明先生的《听雨五集》和《听雨集外》两篇文章。姜先生说: “(高伯雨)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报纸副刊写了几个专栏,前后足有上千万字。主攻的方向一直没有离开我国近代史事和人物掌故。” “他的随笔可读性很强。貌似谈野史,实则提供不少内幕,介绍了不少知识,却不存半点臆测和传闻。甚至连人物的生卒年月都加以认真考证,堪称处处有根据,事事有来历,可补正史之不足。” 高伯雨又以秦仲和的笔名译述了两部有关近代史的著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和《紫禁城的黄昏》。翻译《紫禁城的黄昏》时,高伯雨别开生面地加了大量译注,就像姜德明先生说的,“那译注简直可以当作一篇篇独立的随笔来读。”这有点像唐得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注文和正文相映生辉,很受学术界的重视,连李敖都赞赏有加,用“李敖出版社“的名义在台湾翻印了此书。

目录:

清代三元 光绪壬午乡榜名人卓将录 癸卯经济特科 乾隆朝剃头案 明清公主选驸马趣史 慈禧医病纪实 慈禧画像记 李鸿章手下两个红买办 郭嵩焘画像纠纷 庚子年谈赛金花 名妓赛金花的状元丈夫 钓鱼台岛属盛宣怀? 李滋然救康有为 康有为的大弟子韩文举 俞曲园轶事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再谈周福清 袁世凯求医记 王湘绮劝进的内幕 吉青纳贪索中国瓷器轶闻 齐白石早年人物画 张大千兄弟与曾鲁南 曾习经与夏孙桐 女词人吕碧城 长安印丐寿石工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04 02:29:17
书香雅韵发表
翻开《听雨楼随笔》,仿佛置身于一场悠扬的意境之中。高伯雨先生的文笔细腻而深邃,将古今中外的逸闻趣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含蓄之美,既有文人的风骨,又不失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每篇随笔皆是独立的篇章,却能串联成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令人回味无穷。
2024-06-04 02:29:17
文思泉涌发表
《听雨楼随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集,它汇聚了高伯雨先生多年来的随笔精华,涵盖了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作者学识渊博,笔锋犀利,对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来发人深省,令人醍醐灌顶。
2024-06-04 02:29:17
墨香四溢发表
雨丝敲打着屋檐,让人心生宁静,而《听雨楼随笔》恰似一曲悠扬的琴音,将我带入了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高伯雨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杯醇香的茶,入口微苦,回味甘甜。他的随笔看似闲谈逸事,却蕴含着人生智慧和哲理。
2024-06-04 02:29:17
博览群书发表
《听雨楼随笔》是高伯雨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散文集。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角,将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和个人感悟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读此书,仿佛与古人对话,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领悟人生的真谛。
2024-06-04 02:29:17
纸上谈兵发表
《听雨楼随笔》一书文采斐然,思想深刻。高伯雨先生通过一个个看似闲散的随笔,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以雅致的文笔,将历史人物的轶事、社会风尚的变化娓娓道来,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发人深省。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