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作者简介:
王丽,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做过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语文教师。 历年来在《北京文学》《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报刊发表随笔、书评、访谈、时评、特写约80万字,近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教育研究。 著有《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人世间最美丽的》;主编有《名家谈语文学习》《著名科学家美文》《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中学人文读本》(与丁东等合编)等。
内容简介:
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对对子、书法、游学......,中国教育有很多好的传统,然而它们正逐渐被我们遗忘,许多已经不复存在了。 汉代的学制、民国时的地方教育自治、现代的中等师范学校、一直连绵不绝的乡土教育……,这些传统形成中国教育的鲜明特色,为中国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也维系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于不坠。 本书作者本着“寻根”的态度、本着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镜鉴的志趣,对中国教育的传统进行了系统的爬梳,剖析细致入微,分析鞭辟入里,堪称文质兼美。 本书部分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引得广泛好评。 著名学者杨东平先生为本书作序。
目录:
序 第一辑 语文丢失了什么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语文考试 语文丢失了什么 外国怎样考语文 第二辑 找回“家”“国”的支点 找回“家”“国”的支点 “家”“国”的支点在文化——记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 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 故乡李山 第三辑 悠远的教育传统 开笔礼、成童礼和成人礼 两个好传统:对对子与书法 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国学基本教材》代后记 汇文钟声——纪念一所远去的学校 第四辑 温故知新 温故壬戌学制 70年前的素质教育 80年前的中学文理分科 民国时期的地方教育自治 汉代的教育 春天不是读书天 “小学传大道” 建议恢复地方中等师范学校 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何妨恢复“游学”传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