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

《说文解字》精读

《说文解字》精读

作者: 殷寄明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2-1

价格: 25.00元

ISBN: 9787309048162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为中心,上下牵引,左右系联,力求完整呈献《说文解字》内蕴之文化景观。诸如著作体例、文字、音韵、训诂、语源、语法、词汇等方面,都经作者一一细心抉发,精心疏理。藉此,既可明文字之理,又可窥造字之因。

目录:

总序 绪论 一、 作者许慎生平概况 二、 《说文解字》面面观 三、 本书的著作体例 第一讲 《说文解字》第一篇 十四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 文化意义 2. 字形与笔画 3. 古文 4. 重文 5. 指事 6. 语义相通 7. 被释字形体 8. 义类 9. 避讳 10. 《说文》新附字 11. 提要栏 12. 部末小结 13. 空部首 14. 饰 15. 段玉裁注本 16. 声训与推源 17. 引通人说 18. 繁化 19. 叠文 20. 象形 21. 不成字部首 22. 形体分析术语 23. 读若直指 24. 大名 25. 籀文 26. 读与某同 第二讲 《说文解字》第二篇 三十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 形体讹变 2. 前三书文字的特点 3. 初文与后起本字 4. 会意 5. 象形的种类 6. 形声 7. 许书条文的结构 8. 下定义 9. 从某,某省声 10. 联绵词 11. 反体会意 12. 同义相训 13. 读若引经 14. 改造式造字法 15. 重言形况 16. 象形字加声符 17. 同义联合 18. 形借 19. 互训 20. 一字数音 21. 一全一省 22. “简单、汗青、典”的文化源 23. 象形字添加形符 24. 繁简字与异体字 第三讲 《说文解字》第三篇 五十三部首条文原文关键词语阐释 讲解 1. 亦声 2. 引申义 3. 文字合流 4. 语法意义 5. 为虚词造本字 6. 据声系联 7. 一曰 8. 母子相训 9. 对比显示 10. “文章、究竟”的文化源 11. 许慎引扬雄说 12. 从反某 13. 造意与本义 14. 分化字 15. 以方言释雅言 16. 浑言、析言 17. “革职、改革”的文化源 18. 转注 19. “ 、斗”合流 20. “ 、左、佐”辨析 21. 急言、缓言 22. 从某,从某省 23. “隶、 ”合流 24. “右文说”的萌芽 25. 基本义 26. 语源分化 27. “命运未卜”的文化源 28. 虚化引申 第四讲 《说文解字》第四篇 第五讲 《说文解字》第五篇 第七讲 《说文解字》第七篇 第八讲 《说文解字》第八篇 第九讲 《说文解字》第八篇 第十讲 《说文解字》第十篇 第十一讲 《说文解字》第十一篇 第十二讲 《说文解字》第十二篇 第十三讲 《说文解字》第十三篇 第十四讲 《说文解字》第十四篇 第十五讲 《说文解字》第十五篇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02 04:22:34
墨染清风发表
《说文解字》精读是一部系统、深入解读《说文解字》的著作。作者殷寄明先生以五百四十部首为纲,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说文解字》中蕴含的文字、音韵、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不仅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
2024-06-02 04:22:34
飞扬的羽翼发表
《说文解字》精读堪称汉字学研究的权威之作。作者殷寄明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将《说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部首逐一解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场汉字文化的盛宴。本书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既适合文字学研究者阅读,也适合普通大众了解汉字起源和发展。
2024-06-02 04:22:34
清风明月发表
读《说文解字》精读,犹如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探寻汉字的奥秘。作者殷寄明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文笔,为我们揭开了汉字的起源、结构、演变等方面的面纱。读完本书,我不仅对汉字有了新的认知,也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
2024-06-02 04:22:34
流水高山发表
《说文解字》精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汉字学佳作。作者殷寄明先生以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资料,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字学专著,更是一部文化史著作。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汉字的知识,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2024-06-02 04:22:34
古道西风发表
《说文解字》精读是汉字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作者殷寄明先生以其精湛的文字功底和扎实的训诂功底,对《说文解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本书不仅为汉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汉字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