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风骚余韵论――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

风骚余韵论――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

作者: 朱文华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04

价格: 12.00

ISBN: 9787309020212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把当代旧体诗现象置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背景而作审视和 考察,除了勾勒揭示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在各个不同阶段的风貌特点,逐 一评判现代24位有代表性的旧体诗家的作品的深浅得失外,还从整体上分 析评述了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创作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进而也比较深入地探讨 了当代旧体诗的复杂的文化内涵。 该书的基本观点是:五四以来的旧体诗乃是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在新的文 化环境中的一种延续,作为“风骚余韵”,虽有存在的合理性却无“中兴”的可 能性。这一观点作为一家之言,无疑将吸引广大对旧体诗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展开争鸣讨论。

目录:

目录 卷上 背景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 引论:值得研究的旧体诗现象 第二章 衰竭了的古典诗歌构成“五四”文学革命的对象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衰竭 1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 2衰竭的原因、过程与主要的标志 3古典诗歌衰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 二、“五四”文学革命对于旧体诗的批判 1旧体诗的腐朽性直接刺激文学革命论的提出 2“白话诗”涉及的几个理论问题的初步解决 3文学革命论者对于旧体诗的进一步批判 三、白话新诗的风行与旧体诗的枯萎 1一代新诗风的形成 2旧体诗的枯萎及其他 第三章 旧体诗在现代文学背景下的复活 一、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背景 1“五四”知识分子的新的文化使命感 2“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基本趋向 3背景的另一隅 二、旧体诗复活的深层次原因 1旧体诗作者的主观因素: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2旧体诗形式本身:艺术诱惑力及其可操作性 3联结上述两者的中国国情 卷中 史实的轨迹梳理 第四章 复活的标志和延续的第一步(1919―1949) 一、复活的信号及其标志 1新诗人反顾旧体诗的某种普遍性 2旧体诗借助新的传播媒介而频频亮相 3各种诗(词)社的建立及其活动 4旧体诗理论批评与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旧体诗诗家群体的并存 1通常的旧诗家群 2新文学家出身的旧诗家 3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旧诗家 第五章 整体压抑和网开一面(1949―1966) 一、文艺政策的部分反复与旧体诗的沉浮 1“双百方针”提出和毛泽东诗词发表前后 2从“反右”斗争到“新民歌运动” 3文艺政策的再调整和再反复 二、理论表述、创作风貌及其他 1围绕旧体诗优劣问题的若干理论表述 2基本的创作风貌 3其他有关问题 第六章 特殊时期的特殊景象(1966―1976) 一、特殊的文化景观之一:备受关注的旧体诗 1血泪斑斑 2爱屋及乌种种 3重现误区 二、特殊的冤假错案之一:“伪造毛主席诗词”案 1冤案始末 2几点分析 三、特殊的社会空间之一:监狱成为旧体诗温床 1监狱和旧体诗 2较高的水准 四、特殊的政治事件之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1事件概况 2“天安门诗词”的几个分析 第七章 发展的新势头和明显的平庸化(1976― 一、新势头种种及其原因 1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更对旧体诗的刺激 2各种诗社的建立及活动得到法律的保护 3旧体诗作者队伍的急剧扩充 4有倾向性的言论的推波助澜 二、创作局面的芜杂和平庸 1部分旧体诗作者的自我承认 2平庸之作的若干个案分析 卷下 整体评判和基本结论 第八章 若干有代表性的诗家品评 一、传统的旧诗家 1陈 衍:可怜指点荒寒路 2黄 节:桃李花下言边患 3吴 梅:阑干勾留往来客 4柳亚子:落魄书生戴二天 二、新文学家出身的旧诗家 5胡 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6鲁 迅:无心作诗亦成家 7郭沫若:瑶琴弦断有谁听 8田 汉:大音还数新歌词 9郁达夫:依旧缘情入绮靡 10减克家:诗歌王国两面派 三、学者型的旧诗家 11陈寅恪:解读亦需有郑笺 12夏承焘:虞渊落照别样红 13丁 宁:纸上呻吟皆血泪 14王季思:玉轮轩里自歙张 15沈祖�:鼓鼙声中思悠悠 四、中共领袖和高级领导人中的旧诗家 16毛泽东:马背哼诗最风流 17陈 毅:将军本色是诗人 18邓 拓:书生吟咏未必空 19李 锐:怪墨奇毫记汗青 五、其他的旧诗家 20王礼锡:无奈真诚亦归梦 21赵朴初:自度新曲辟蹊径 22聂绀弩:晚年竟以旧诗称 23陈明远:诗名代价太惨重 24叶嘉莹:难道礼失求诸野 第九章 整体性的深浅得失 一、内容题材的沿袭与变化 1中国古典诗歌的几种主要题材 2“五四”以来旧体诗的题材的某种变化 二、体裁形式的承继及其倾向性 1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 2近体诗 3其他诗体 4词 5曲 三、艺术规则技巧方面的几个问题 1韵律 2平仄 3语言与词汇 4典故 四、艺术师承和风格流派问题 1中国历代诗歌的风格流派 2现代旧体诗在艺术师承和风格流派方面的 特殊性 第十章 几个基本的结论 一、对“五四”以来旧体诗现象的总评价 1总评价的三点意见 2引出的基本结论之一:强弩之末,风骚余韵 二、关于旧体诗的发展前途 1几点预测 2引出的基本结论之二:可以延续,难以中兴 三、对于当代旧体诗现象的应有的态度 1以平常之心对待当代旧体诗 2引出的基本结论之三:把旧体诗归类于民俗 文学 跋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01 20:13:52
书虫小红虫发表
朱文华的《风骚余韵论》从一个独特视角剖析了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发展轨迹。通过对24位代表性诗人的作品细致评判,作者勾勒出近代旧体诗创作的阶段性面貌,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最后提出五四后旧体诗延续性乃“风骚余韵”而非“中兴”的观点,颇有见地。
2024-06-01 20:13:52
文学老司机发表
《风骚余韵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透彻的分析,将当代旧体诗置于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中考察,揭示出其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痕迹。朱文华精辟点评了不同阶段代表诗人的作品,总结出五四以来旧体诗发展的倾向性问题,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2024-06-01 20:13:52
诗词爱好者发表
《风骚余韵论》是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对当代旧体诗进行全景式解读。从不同风格流派的探讨,到具体诗人作品的鉴赏,朱文华教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五四后旧体诗创作的得失,令我受益匪浅。他的“风骚余韵”观点也发人深省,让人思考旧体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定位。
2024-06-01 20:13:52
历史探索者发表
《风骚余韵论》不仅是一部文学研究,也是一部文化史的考察。作者将旧体诗创作置于中国近代思想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探究其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文化传承。朱文华对不同时期旧体诗的文化内涵进行多维度解读,阐释其在五四后中国社会中的独特意义和演变轨迹。
2024-06-01 20:13:52
沧浪客发表
《风骚余韵论》一书立意高远,文笔流畅。作者从宏观视野审视五四后的旧体诗创作,梳理其发展脉络,剖析其艺术特色。朱文华的观点颇具新意,他认为旧体诗在现代文学中虽非主流,却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