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

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逗秋雨

作者: 金文明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07

价格: 18.00元

ISBN: 9787805505114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金文明 金文明,编审。上海市人。1936年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双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工作。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主要撰稿人、第一编辑室副主任,上海辞书学会首届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6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三十余年来,曾应国内十多家出版社之约,审读文、史、哲、政、军以及宗教、文物、地志、音韵、训诂、古建筑、古服饰等社科类著作及学术刊物文稿约八千万字,为提高图书质且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任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 主要著作: 《博异志、集界记注译》(12万字。198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金石录校证》(28万字。1985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汉英综合辞典》(396万字。副主编。199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华古汉语字典》(192万字。主编。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语林拾得――咬文嚼字精选100篇》《30.8万字。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的主要内容包括:唐代的吕洞宾,成了道家的始祖;明初的沈万三,住进了后人筑造的沈厅;未曾结婚的林和靖,有了妻子和孩子;感佩清帝的金圣叹,成了大明的忠臣…… 上述文史知识差错均出自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类似这样的文史差错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中竟有一百多处。《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先生,深感“石破天惊”,于是就有了这部书。

目录:

前言:石破天惊逗秋雨 一 人物史事考辨 1 林逋究竟有没有妻儿?――关于“梅妻鹤子”传说的考辨 2 此曲何止一脉传,嵇康死后未绝响――《广陵散》琴曲传承小考 3 《岳阳楼记》传千古,写者不在岳阳楼 4 是天缘巧合,还是牵强附会?……谈李白、苏轼和天柱山“奇缘” 5 王安石特别能识别和防范“小人”吗? …… 二 时、地、书、名考辨 1 “差不离”和“一刀切”――余秋雨散文人事纪年差错十例 2 阴阳混杂,不伦不类――余秋雨散文月日记时差错举例 3 朱熹之死不在1199年 4 不合章法的古地今译 5 沈万三生前有沈厅吗? …… 三 职官旧制考辨 1 尚书吏部郎是“很大的官职”吗? 2 没做皇帝怎能称“陛下”? 3 关于中国历史纪年中的“年”和“载” 四 文词音韵考辨 1 献给文章高手的一束蔷薇――余秋雨散文词病八例 2 责人的大师何以不严于律已?――余秋雨散文引书差错27例 3 又碰到了一个“乎于” 4 不明词语意义,怎能胡乱发挥?――“撑起炎洲”和“数中原”试释 5 一味标新立异不等于创造――关于七例词语新用法的商榷 …… 附录一:两个索引 附录二:主要征引书目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01 21:35:03
Echo发表
这本书《石破天惊逗秋雨》如同一个福尔摩斯般的侦探,揭露了余秋雨散文中的百余处文史差错。作者金文明先生像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抽丝剥茧,层层考证,让这些差错无处遁形。读来令人大开眼界,也让人对余秋雨的文史功底产生了质疑。
2024-06-01 21:35:03
Alex发表
作为一位散文爱好者,我原本对余秋雨的文字十分欣赏。然而,读了《石破天惊逗秋雨》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作品。书中列举的百余处文史差错,令人震惊。这些差错不仅损害了余秋雨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
2024-06-01 21:35:03
Sophia发表
《石破天惊逗秋雨》是一部不偏不倚的学术著作,旨在指出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史差错。作者金文明先生态度客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提供了翔实的证据和考证资料。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余秋雨读者和中国文化爱好者一读的书。
2024-06-01 21:35:03
Leo发表
《石破天惊逗秋雨》是一针见血的批判之作,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了无情的解剖。作者金文明先生字字珠玑,句句有理,将余秋雨的文史差错一一击破。这本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是多么重要。
2024-06-01 21:35:03
Isabella发表
读《石破天惊逗秋雨》,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彩的学术辩论之中。作者金文明先生对余秋雨文史差错的考证严谨细致,论证清晰有力。 الكتاب يسلط الضوء على أخطاء موثقة في كتابات أحد أشهر المؤلفين الصينيين المعاصرين، مما يجعله قراءة لا بد منها لأي شخص مهتم بالأدب والثقافة الصينية.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