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

作者: 叶中强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价格: 66.00

ISBN: 9787532631742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中强,男,祖籍浙江舟山,出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当代研究室主任。近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都市文化。发表有文学、文化研究专著:《从想像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寻找家园》、《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合著,任主编),并参与撰写《上海文化通史》(任分篇负责人)。发表论文有:《论“五四”小说中“孤独者”的文化心理》、《以走出社会的方式介入社会——论“五四”文学思潮中的“个性主义”》、《齐美尔、沃思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城市空间与晚清上海叙事——从(王韬日记)到(海上花列传)》、《民国上海的“城市空间”与文人转型》、《游走于城市空间: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公共交往》、《晚清民初上海文人的经济生活与身份转型》等。

内容简介:

越晚清至民国,上海曾连续不断、日臻规模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先自周边终及全国的文人。文人迁徙的历史图绘,不仅呈示出近代中国文化要素的一种地域流向,复亦见证了传统士人,从“仕途经济”走向职业空间,从庙堂依附者,蜕变为一个以近代知识生产体系为存身空间,拥有文化权力的社会阶层的历史过程。而近代上海——一个处于不断建构中的市民社会,在体现其文化包容性的同时,为中国文人转型,提供了从物质、制度、知识到观念的支持。 《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聚焦于构成在沪文人生活的“内环境”,即由文人通常行走的那部分城市空间(实体空间),以及相关的文学机制、职业空间、交往领域、经济背景、衣食住行等,兼及文人的心理空问和文本生产。这些“内环境”,不仅印证着文人的城市实践,亦构成了文人的“上海社会”。但有“内”必有“外”,《上海社会与文人生活(1843—1945)》亦试图连接城市社会的大背景,并沟通文学史研究关心的话题。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晚清上海:场域的开辟与演变 一、开埠之初的“北门”内外:王韬行走上海的路线 (一)开埠初期的“北门”內外 (二)王韬心目中的“城市” 二、19世纪90年代:韩邦庆眼中的“城市”方位 (一)从“邑城”到四马路 (二)《海上花列传》中的城市地图 马路、马车、名妓与城市“公共性” 马路与女性:渗透日常的开新容异之风 三、张园:上海政治生态之缩影 第二章 民国上海:城市空间的再生产 一、航运、金融发展与社会生活新变 二、从四马路到大马路:空间新变中的文人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暂无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