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作者简介: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新加坡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顾问; 《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中国教育学刊》编委等,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曾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先后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刘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副编审; 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编辑部主任、编委;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前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4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内容简介: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口数量急速攀升,据不完全统计约为6000万人。这一年轻的人群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关注处境不利儿童,需要从心开始。 本书为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成果。本书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角度与方法,观察、解析中国特有的新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现状,直面他们的生存困境,解决与探讨他们的发展资源,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身边的教育者、基层社区工作者、监护人提供有效可行的教育建议。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双重研究方法,既有定量数据,亦有个案分析,全书充满科学严谨之风的同时,亦饱含人性关怀。 本系列丛书为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成果的延续,全面更新与补充了至2014年为止近10年的最新研究数据与结论,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角度与方法,观察、解析中国特有的新弱势群体,更具时效性与应用性。 丛书包括《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研究》《城市贫困家庭儿童心理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第1章 研究背景:离开父母的孩子 新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模型 留守儿童"不良儿童 亲情缺失!留守儿童的压力源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机遇 第2章 研究方法:走近留守儿童 访谈实录:我想有个家 2006年的走访:质性研究的被试选取$访谈与编码 1441名学生:量化研究的被试与实施 访谈解析:倾诉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1:留守儿童面对的是什么 访谈实录:二爹的报答 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他们遇到了什么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 “荒草”一样的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访谈解析:二爹一家的支持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留守儿童拥有什么 访谈实录:倔强的孩子 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资源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访谈解析:适度管教 第5章 结论与建议:有希望的孩子 留守儿童现状清单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资源 我们如何做:教育的建议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 第二部分 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第6章 研究背景:与父母同行的孩子 3581万与父母同行的孩子 流动儿童与教育平等 流动儿童生存现状与心理世界 第7章 研究方法:走进流动儿童群体 访谈实录:不管有多苦 质性研究:设计与被试选取 量化研究:设计与被试选取 访谈解析:家庭团聚的力量 第8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1:流动儿童的生存环境与心理感知 访谈实录:我不想走 流动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 流动儿童就学的学校环境 流动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 访谈解析:漂浮 第9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2:流动儿童的就学 访谈实录:还是老家好 是否进得来:流动儿童的入学权利 能否留得住: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 是否学得好:流动儿童的学习成长 访谈解析:融入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新的契机 迁徙:新的契机 流动儿童现状清单 我们可以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