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漫说文化

漫说文化

作者: 钱理群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10

价格: 6.80元

ISBN: 9787535524621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基则是我们对“散文”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入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   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抬出“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入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浓得化不开”。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涉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词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修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文化味”。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9 02:51:04
雨后彩虹发表
《漫说文化》是一本值得回味的散文集,钱理群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书中所选文章跨越时空,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既有传统文人的儒雅之作,也有现代学者的新颖见解。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
2024-05-29 02:51:04
书海漫步发表
作为一名散文爱好者,《漫说文化》对我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钱理群先生的文章文笔流畅,内容丰富,他在书中对中国散文发展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选的散文佳作,每篇都堪称经典,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2024-05-29 02:51:04
云中漫步发表
《漫说文化》是一本视野开阔的文化随笔集。作者跳出了传统文学批评的藩篱,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散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考察。书中对中国散文与传统文化的渊源、与西方文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发人深省。
2024-05-29 02:51:04
寻觅者发表
读《漫说文化》,我仿佛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时光隧道。钱理群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门。从章太炎的慷慨激昂到汪曾祺的细腻婉转,每一篇文章都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质。通过这些文章,我不仅领略了中国散文之美,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4-05-29 02:51:04
耕耘者发表
《漫说文化》是一本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的佳作。钱理群先生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中国散文发展的编年史。书中对散文与其他文体的比较和对散文语言特征的分析,让我对散文这一文体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