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

作者: 武跃进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7

价格: 20.00

ISBN: 9787806814444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也许,爱尔兰诗人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比里尔克要幸运的多(就个人的心理体验而言),里尔克尽管常常会进入奥尔甫斯的歌声与“天使”的境界,但那种处于“转化”中的领悟并不太牢靠,逝性的世界会处处向他投掷冷弹,打破他的安宁,置他于虚空之中。相对来说,叶芝则不一样,这位爱尔兰的伟大诗人,一生中所心仪的三件大事成为他结结实实的人生支柱和精神家园:一是他对爱尔兰民族文化独立的故乡情,属于诗人心底深处的一块温情之地;一是对艺术的倾心热爱,是他生命的形式和内容,属于最高的价值旨归;一是对心灵奥秘和历史幻象的不懈追寻,是他面对“四散”世界(叶芝诗句:“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的秩序统领。对于叶芝来说,三个方面都很重要,都不容他有任何怀疑和犹豫,他也从来没有去怀疑和犹豫,可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倾力为之。这是他幸运的地方,是他在人生世界中所认定的确定性。 但叶芝有叶芝的问题,那就是这三个方面的事情在很多时候会产生冲突,分裂他的价值观。于是,找到“存在的统一”——一个更高的制高点——便成为他的理想。 在《假如我二十四岁》(1919)一文中,他谈到这种统一: 我二十三四岁时,有一天,脑子里似乎形成了这么个句子,我并没有刻意去想它,就好像我们半睡半醒时冒出的句子:“把你的思想锤炼统一。”好多天里我无法思考别的事情;好多年里我用那句话检验我所做的一切。我有三种兴趣:对一种文学的兴趣、对一种哲学的兴趣、对民族特性的信仰。这些彼此似乎毫无关系,但逐渐地我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民族性的信仰走到一起来了。然后,许多年来,我对自己说,这两种与我的哲学毫无关系,但是,我只须真诚,不以其一限制另一,它们就会变成同一个兴趣。现在,我想,三个兴趣成了一个,我毋宁说三个兴趣是一个信念的不同表现。 这是叶芝自己对一生的冲突、矛盾终至趋向同一的简练概括,也是他从容然而艰难地构建其个人乌托邦的一个过程。

目录:

总序/蒋承勇 序/刘象愚 导论 第一章 家园:诗与思的建构 第二章 神性追问与意义秩序:艾略特的宗教精神 第三章 和谐与爱:伍尔芙的人性渴望 第四章 顽强的自我:卡夫卡的亮光 第五章 沉浮中的灵魂拯救;奥尼尔的终极追寻 第六章 意义生存:西西弗斯的努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8 07:12:38
文学拾荒者发表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现代主义文学中个人乌托邦倾向的深度研究。作者武跃进以叶芝为切入点,从其对爱尔兰文化的执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心灵奥秘的探索三个维度,揭示了他构建个人乌托邦的曲折历程。叶芝将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家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探索。
2024-05-28 07:12:38
阅读狂想曲发表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作品。武跃进通过叶芝的经历,诠释了现代主义文学家在面对世界动荡时,如何通过构建个人乌托邦来寻求精神归属。叶芝的乌托邦融合了民族情怀、艺术追求和心灵探索,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面对不确定性的精神指引。
2024-05-28 07:12:38
思想探索者发表
这本书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武跃进以叶芝为例,指出现代主义文学家并非仅仅关注破坏和荒诞,他们也在探索个人乌托邦的可能性。叶芝通过对爱尔兰民族、艺术和心灵奥秘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理解,表明它也包含着希望和理想主义的元素。
2024-05-28 07:12:38
文学评论家发表
武跃进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乌托邦倾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作者认为,现代主义文学家并非完全否定乌托邦,而是通过个人的方式去构建自己的乌托邦。叶芝对爱尔兰民族、艺术和精神的追求,就是这一乌托邦倾向的体现。他的乌托邦是一种精神家园,为他在动荡的世界中提供了慰藉。
2024-05-28 07:12:38
文化观察者发表
这本书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武跃进通过对叶芝的分析,表明现代主义文学并不完全是悲观和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家也渴望构建自己的乌托邦,只不过他们的乌托邦是个人化的、主观的。叶芝的乌托邦是一种融合了爱国主义、艺术和精神性的理想世界,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视角。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