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

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

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

作者: 陈建华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8

价格: 48元

ISBN: 9787309097504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台湾中研院文哲所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著作有《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1992)、《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李欧梵口述、陈建华访录,1995)、《“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2000)、《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2006)、《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 (2007)、《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2009)、《红颜祸水——倾国倾城的美丽谎言》(与李思涯合著)(2010)、《雕笼与火鸟(三十年集)》(2011),以及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另有诗文创作《去年夏天在纽约》(2001)、《陈建华诗选》(2006)、《乱世萨克斯风》(2009)等。

内容简介:

《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收入十八篇论文,涉及文学史、诠释学、观念史、翻译史、印刷传播、视觉文化、电影等领域,反映了作者近十年来不拘古今、跨学科文学文化的研究兴趣与轨迹。这些文章表明了作者治学的基本理念:秉持人文精神与文化整体的观念,在具体历史脉络与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中进行个案研究,运用考证手段与结构主义符号学对于文学文本的感知象征系统做精研细读,并跨越学科局限,运用各种人文理论切入国际汉学而提出新见,力图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 朱熹的《诗集传》在诠释学史上具有“范式转型”的意义,含有怀疑经典与探索真义的勇气,而对“人欲”的发现则闪现着对人性的新认识。陈寅恪将考证传统与近代科学方法相融汇,不仅使诗史互证成为一种精致的诠释艺术,且超越“现代性”魔咒而藉学术之筏展开其充满悲悯的生命之旅。 对元明时期文学与思想的探讨萌发着文化史方向,而提出晚明文学“现代性”则蕴含着与当代理论对话的可能。同样地,通过对《金瓶梅词话》与李渔《夏宜楼》的解读,在中西视觉理论的批评坐标中揭示明清时期视觉范式的演变,也为女口何运用通俗文学文本来认知民族感知方式及文化价值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作者致力于二十世纪中国文本的研究。从世纪初“革命”意识形态的翻译过程的解码到1990年代的“语言转向”的论述,反复提示语言与诠释在家国想象与日常生活中所捞演的关键角色。如周瘦鹃的“紫罗兰”情史、拿破仑“三戴绿头巾”的绯闻、革命作家茅盾、新闻斗士陈冷等,棱镜般折射出民国时代文学、新闻、电影等大众传播与都市欲望的斑驳风景,无不为中西新旧文化之间的冲荡互动所笼罩,涉及政治、美学、性别等观念的历史变迁。

目录:

目录 自序 明代文学 明初政治与吴中诗歌的感伤情调 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试论晚明文学“现代性”——杜丽娘“游园惊梦”新解 “革命”话语与翻译理论 世界革命语境中的中国“革命” 孙中山何时自称“革命党”?——早期思想地图与“革命”指涉的勘探 辛亥,死活都要“革命” 文学都市与报刊文化 元末东南沿海城市文化特征初探 岂止“消闲”——周瘦鹃与一九二〇年代上海文学公共空间 “一生低首紫罗兰”——周瘦鹃的“自我再现”与都市镜像 章秋柳:都市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新闻传播与文化政治 拿破仑“三戴绿头巾”——民国初期都市传播文化的女权与民主倾向 陈冷:民国时期新闻职业与自由独立之精神 文学与视像现代性 欲的凝视——《金瓶梅词话》的叙述方法、视觉与性别 凝视与窥视——李渔《夏宜楼》与明清视觉文化 电影与脑:主体意识的现代建构——以周瘦鹃《红颜知己》为中心 语言、诗学与诠释学 朱熹“淫诗”说——诗学诠释的“哥白尼革命” 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 九十年代中国“语言转向”和全球化 附录 追求真理,毋变初衷——章培恒先生《不京不海集》读后 文学与文化研究——访谈李欧梵先生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7 20:43:56
书香雅舍发表
《古今与跨界》这部论文集涉猎广泛,从文学史到电影,视角独特,既有对经典的精研细读,又有对前沿理论的引入。陈建华教授的考证手段精湛,能够深入文本,发现其深层意涵。我对书中关于朱熹《诗集传》的阐释印象深刻,它体现了怀疑精神和对人性的新认识。
2024-05-27 20:43:56
随风逐浪发表
《古今与跨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学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作者打破学科界限,运用多种理论交叉研究,展示了中国文学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对明清时期视觉范式的演变和民国时期大众传播与都市欲望的研究,既有新意又很有启发性。
2024-05-27 20:43:56
墨客书生发表
读完《古今与跨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博学多才和治学严谨。书中涉及的领域如此广泛,每一篇论文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作者注重跨学科研究,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探寻中国文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4-05-27 20:43:56
文苑雅士发表
《古今与跨界》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论文集,每一篇论文都别具一格,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晚明文学“现代性”的探讨,这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4-05-27 20:43:56
翰墨清香发表
阅读《古今与跨界》这本书,就像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将文学、历史、文化、观念等领域相互交织,勾勒出中国文学文化生动鲜活的发展脉络。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