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

韶华不为少年留

韶华不为少年留

作者: 汝东 编注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1

价格: 15.00元

ISBN: 9787020082223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秦观词婉约细腻,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一向被视为“婉约之宗”,历来备受推崇。本书由著名诗词专家编注,收录了秦观的全部词作,补遗部分则酌情选收。在注释方面,博采诸家注本之长,力求详尽浅易。辑评一栏所收录历代词评家之点评,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词作意境。为增强观赏性,全书配有31幅明清版画,绮词雅画相得益彰,值得收藏。

目录:

《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词》 望海潮(星分牛斗) 望海潮(秦峰苍翠) 望海潮(梅英疏淡) 望海潮(奴如飞絮) 沁园春(宿霭迷空) 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 八六子(倚危亭) 风流子(东风吹碧草) 梦扬州(晚云收) 雨中花(指点虚无征路)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鼓笛慢(乱花丛里曾携手) 促拍满路花(露颗添花色) 长相思(铁瓮城高) 满庭芳(山抹微云) 图(鉴赏辞典) 满庭芳(红蓼花繁) 满庭芳(碧水惊秋)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江城子(枣花金钏约柔荑) 满园花(一向沉吟久) 迎春乐(菖蒲叶叶知多少) 鹊桥仙(纤云弄巧)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 图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图 千秋岁(水边沙外) 图 踏莎行(雾失楼台) 图 蝶恋花(晓曰窥轩双燕语) 一落索(杨花终日空飞舞)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醉桃源(碧天如水月如眉) 河传(乱花飞絮) 河传(恨眉醉眼)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浣溪沙(霜缟同心翠黛连) 浣溪沙(脚上鞋儿四寸罗) 浣溪沙(锦帐重重卷暮霞) 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如梦令(幽梦忽忽破后) 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阮郎归(褪花新绿渐团枝) 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 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满庭芳(北苑研膏) 满庭芳(晓色云开) 满庭芳(雅燕飞觞) 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调笑令十首并诗 王昭君 图(元曲画谱1) 乐昌公主 崔徽 无双 灼灼 盼盼 莺莺 采莲 烟中怨 离魂记 虞美人(高城望断尘如雾)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 点绛唇(醉漾轻舟) 图(元曲画谱176) 点绛唇(月转乌啼) 品令(幸自得) 品令(掉又耀) 南歌子(玉漏迢迢尽) 南歌子(愁鬓香云坠) 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临江仙(千里潇挼蓝浦) 临江仙(髻子偎人娇不整)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 补遗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 画堂春(东风吹柳曰初长) 海棠春(流莺窗外啼声巧) 菩萨蛮(金风簌簌惊黄叶) 金明池(琼苑金池)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 南歌子(霭霭凝春态) 蝶恋花(钟送黄昏鸡报晓) 柳梢青(岸草平沙) 捣练子(心耿耿) 如梦令(门外绿荫千顷) 桃源忆故人(碧纱影弄东风晓) 浣溪沙(青杏园林煮酒香)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行香子(树绕村庄)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7 06:11:02
文艺少年发表
《韶华不为少年留》汇集了秦观词作的精华,字里行间流淌着婉约细腻的诗情。汝东先生的编注详尽浅易,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词作中的意境,将秦观的词风与精神娓娓道来。
2024-05-27 06:11:02
静水流深发表
品读《韶华不为少年留》,仿佛置身于秦观笔下的意境之中。他的词作宛如一幅幅工笔画,清丽雅致,令人沉醉其中。辑评一栏汇聚了历代名家的点评,为理解词作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2024-05-27 06:11:02
诗意盎然发表
《韶华不为少年留》不仅是一本传颂经典的名作,更是一部艺术与人文的结晶。汝东先生的编注旁征博引,考证严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方位的秦观作品研究。配以明清版画的精美点缀,让诗词之美与艺术之美相得益彰。
2024-05-27 06:11:02
书香墨海发表
秦观的词作一向以其婉约清丽、含蓄隽永而著称。《韶华不为少年留》一书收录了他的全部词作,为我们提供了全面领略其词风的契机。汝东先生的编注功底深厚,注释精当,辑评资料丰富,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词作的意蕴和背景。
2024-05-27 06:11:02
风华掠影发表
《韶华不为少年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它将秦观的词作、汝东的编注、历代的点评和明清的版画融为一体,提供了一场赏心悦目的美学盛宴。无论是对于秦观词风的爱好者,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者,这本书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