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本书

作者简介: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1899—1980) 俄罗斯著名诗人曼德施塔姆的妻子,作家,翻译家。1899年10月30日生于萨拉托夫,娘家姓哈津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娜杰日达开始撰写关于丈夫的回忆录,即七十年代相继成书的“回忆录三部曲”《回忆录》、《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1980年12月29日,娜杰日达卒于莫斯科。“娜杰日达”在俄语中意为“希望”。 陈 方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出版《俄罗斯当代女性小说研究》、《俄罗斯文学的“第二性”》等专著,译有《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史》(合译)、《黄色箭头》(维克多•佩列文)、《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乌利茨卡娅)、《文学肖像》(帕乌斯托夫斯基)、《夜晚时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和《异度花园》等作品,另在《外国文学评论》《俄罗斯文艺》《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我此刻即将完成的这本书可能会消失。没有什么比毁掉一本书更容易的了,只要它没在地下出版社传播开来,没在印刷厂印出来,就像在俄罗斯历史的古腾堡时期那样。但是即使一本书粉身碎骨,它也不会彻底消失。那些销毁手稿、词语和思想的专家把书投进炉子之前会读到它的。他们什么都看不明白,但 在他们古怪的头脑中终究会留下一个印象,他们知道有一个不正常的老妪无所畏惧,蔑视权力。就让他们哪怕了解这一点,这也足够了。 ——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娜杰日达•雅科夫列夫娜为我们所做的与其说是描述这个时代,不如说是对其进行评判,这完全符合她所接受的“阿克梅式的”教育。她谴责她的时代,毫无保留,义正词严。她谴责的不仅是暴力、残忍和非人道的制度,还有所有不加解释就轻易接受并赞成这些新法则的人。她从谴责自己开始。 ——俄文版序者 米哈伊尔•波利瓦诺夫 娜•雅•曼德施塔姆对她所目睹的现实作出的评判之所以毋庸置疑,并不是因为她的痛苦独一无二,而是因为她自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俄语诗歌获得了这种棱镜。……她的回忆录其实并不仅仅是关于她那个时代的一份证据,这是在文化良心的烛照下向历史投去的一瞥。历史在这烛照中缩成一团,而个人主义则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选择,即去寻找光源还是去犯下针对自我的人类学罪行。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约瑟夫·布罗茨基
目录:
中文版导读/凌越 俄文版序一/米•波利瓦诺夫000 俄文版序二/亚·莫罗佐夫 “我”000 灾害000 “我们”000 一位多余的阿克梅派诗人000 三诗人000 五诗人000 回归000 分裂000 在路上000 同时代人000 赫列勃尼科夫000 虚无之雾000 年轻的助祭000 上层建筑中的住处000 大门口000 最初的争吵000 编辑部的会面000 记忆000 恐惧000 回忆片段000 蜜月和厨娘们000 间隔000 临界状态000 乞丐000 我们的联盟000 隐秘的自我表白000 几个阶段000 我一生的几个阶段000 题外话000 一、 致命的自由000 二、 自由和为所欲为000 三、 农夫们000 诗与人000 一、 读者000 二、 不相容000 三、 两级000 四、 文艺学000 五、 公认的诗人000 大体裁000 一、 悲剧000 二、 《序幕》000 三、 决议000 四、 梦中梦000 五、 日常生活细节000 六、 法庭审判000 七、 诗潮之统一000 八、 “演剧和合唱”000 九、 积极分子000 十、 增补和细节000 十一、 引力000 十二、 草稿000 十三、 《没有主人公的长诗》 和我的气恼000 初识000 奥尔迦•格列勃娃-苏杰依金娜000 老友000 浪子000 一、 开端和终结000 二、 少许版本学000 三、 《无名战士之诗》000 四、 文化崇拜000 五、 不足和过量000 六、 永远的犹太佬000 七、 家谱000 八、 局外人000 九、 玻璃罩000 十、 视力000 十一、 犹太人的首领000 警示故事000 完全退休000 时间作出的辩护000 “他们”000 一位好人000 沉默的岁月000 最后一封信000 译后000 ...(展开全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