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

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

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

作者: 季剑青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价格: 33.00元

ISBN: 9787301184073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季剑青,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主要是以大学为视角,考察北伐后到抗战前(1928-1937)这十年北平的新文学活动。这一时期的北平被称为“文化城”或“大学城”,文学活动往往是在各大学中展开的。本书在时空上以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为范围,描述和分析大学参与到新文学的想像和再生产中去的不同方式,从两个层面考察了“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大学通过学术研究和课程设置,生产着有关新文学的各种知识、观念和历史叙述;而作为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文化共同体”,大学又为新文学再生产和创造了诸如文学社团、刊物、师生关系、人际网络等制度性的条件。

目录: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引论 第一章 大学文学课程与文学想像 一、考证与鉴赏 二、"文学"与"文学史" 三、文学本位 四、想像新文学 五、"现代"与"传统"的发现 第二章 学院背景下的文学批评 一、"文学概论"与"文学批评" 二、"实际批评"的兴起 三、李健吾:"自我"的限制与学者的眼光 四、李长之:批评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 学术视野中的新诗 一、文学史的观照 二、诗论:中西之调适 三、读诗会 第四章 社团与人际网络: 大学中的文学空间 一、早期校园文学社团 二、人际网络 三、大学中的左翼思潮 四、左翼文学社团 第五章 学院内外:场域分化与文类选择 一、学院派 二、"学院"与"文坛" 三、文艺青年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7 01:17:08
书海拾珠发表
季剑青的《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让我深刻领悟到20世纪30年代北平大学对新文学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作者细致地考察了北伐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大学,揭示了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场所和文化共同体的双重身份,对新文学的再生产和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05-27 01:17:08
文史爱好者发表
《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它以开阔的视野和详实的史料,展现了北平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作者将大学的学术研究、课程设置与新文学观念的产生联系起来,揭示了知识生产与文化创造之间的复杂关系。
2024-05-27 01:17:08
新青年发表
对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的朋友们,《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绝对不容错过!这本书深入探究了大学作为新文学再生产中心的各种制度性条件,如文学社团、刊物、师生关系和人际网络。这些机构和关系为新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沃土。
2024-05-27 01:17:08
学无止境发表
《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采用时空结合的分析视角,对北平大学的新文学活动进行深入剖析。作者不仅关注大学的学术教育对新文学观念的建构,也考察了大学内部的文化氛围和社交网络,为我们全面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本。
2024-05-27 01:17:08
文青发表
如果你是对民国时期文学有兴趣的文青,那么《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千万别错过!这本书将带你走进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文化城,领略各大院校中新文学的勃兴与革新,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青年的热血和理想。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