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夜莺与古瓮

夜莺与古瓮

作者: 约翰·济慈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价格: 18.00元

ISBN: 9787020062003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他一生崇拜永恒的美和不朽的真理,作品具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长期以来被西方评论家看作唯美主义的先驱,济慈不仅是一位抒情的高手,还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他在诗歌的形式、格律和语言上做了大胆的实验,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臻善臻美的境界。

内容简介:

《夜莺与古瓮:济慈诗歌精粹》内容简介:英国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文学高潮,是世界诗歌史上突出的亮点。文学史家认定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以五大诗人为代表,他们是: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l850)、柯尔律治(Samuel T.Coleridge,1772—1834)、拜伦(George G.Byron,1788—1824)、雪莱(Percy B.Shelley,1792—1822)、济慈(John Keats,1795—1821)。二十世纪后期,英国文学史家认为构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成员还应加上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因此,这六人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六巨擘,已成为英诗界和读者广泛的共识。如果把被称为浪漫主义先驱的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也予以加盟,那么在世界诗歌的天空中,英国浪漫主义就是辉煌的“七姊妹星团”(Pleiades)。在这七颗亮星中,济慈出生最晚,生命最短,只活了二十五岁。但他的光越来越强,到今天,已超过了其他六颗星。

目录:

颂 怠惰颂 赛吉颂 夜莺颂 希腊古瓮颂 忧郁颂 秋颂十四行诗 咏和平 致查特顿 致拜伦 写于李·亨特先生出狱之日 “哦,孤独!如果我和你必须” “多少诗人把光阴镀成了黄金” 给一位赠我以玫瑰的朋友 接受李·亨特递过来的桂冠 致姑娘们——她们见我戴上了桂冠 “对于一个长住在城里的人” 给我的弟弟乔治 初读恰普曼译荷马史诗 “刺骨的寒风阵阵,在林中回旋” 一清早送别友人们 给我的两个弟弟 致海登(一) 致海登(二) 厌于世人的迷信而作 蝈蝈和蟋蟀 致柯斯丘什科 给G.A.W. “啊!我真爱——在一个美丽的夏夜” “漫长的严冬过去了,愁云惨雾” 写在乔叟的故事《花与叶》的末页上 初见额尔金石雕有感 献诗——呈李·亨特先生 咏大海 咏勒安得画像 “英国多快乐!我感到由衷满意” 坐下来重读《里亚王》有感 “我恐惧,我可能就要停止呼吸” 给——(“自从我陷入了你的美貌的网罗”) 致斯宾塞 人的季节 访彭斯墓 写于彭斯诞生的村舍 致艾尔萨巨岩 写于本·尼维斯山巅 致荷马 “为什么今夜我发笑?没声音回答” 咏梦——读但丁所写保罗和弗兰切斯卡故事后 致睡眠 咏名声(一) 咏名声(二) “如果英诗必须受韵式制约” 致芳妮 “白天消逝了,甜蜜的一切已失去!” “亮星!但愿我像你一样坚持”抒情诗·歌谣·其他 死 睡与诗 致爱玛 咏美人鱼酒店 仙子的歌 雏菊的歌 你到哪儿去,德文郡姑娘? 罗宾汉——给一位朋友 诗人颂 幻想 冷酷的妖女叙事诗 伊萨贝拉或罗勒花盆 圣亚尼节前夕 拉米亚 第一部 第二部附录 济慈年表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6 20:23:18
书香雅韵发表
《夜莺与古瓮》展现了济慈浪漫主义诗歌的精髓,用华美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无常。书中充满着想象力与情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推荐《夜莺颂》和《古希腊古瓮颂》,绝美而意蕴深远。
2024-05-26 20:23:18
诗意人生发表
济慈笔下的夜莺与古瓮,是两个永恒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艺术的不朽。全书充满了哀愁与希望,读来让人思绪万千。济慈用诗歌的形式,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奥秘,令人回味无穷。
2024-05-26 20:23:18
文学鉴赏家发表
《夜莺与古瓮》是济慈最具代表性的诗集,收录了他的大部分佳作。这些诗歌运用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展现出济慈对美和永恒的追求。无论你是诗歌爱好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这本书都值得你细细品读。
2024-05-26 20:23:18
浪漫主义之魂发表
在济慈的浪漫主义诗歌中,《夜莺与古瓮》可谓是璀璨之星。全书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崇仰。济慈以优美的语言和想象力,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令人沉醉其中。
2024-05-26 20:23:18
诗人鉴赏家发表
《夜莺与古瓮》是济慈诗歌集中的瑰宝,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全书充满诗情画意,用华丽的词藻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脆弱,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美的力量和生命的真谛。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