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

作者: 林传甲,朱希祖,吴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1

价格: 50.00元

ISBN: 9787301096178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林传甲(1877~1922),字归云,号奎腾,福建闽侯人,任教北大时间最短,1904年被聘为国文教习,1906年已奉调黑龙江,做官去了。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厘,江苏长洲人,1917年9月应北京大学聘,讲授文学史及词曲,1922年秋后应东南大学聘,举家南迁。 朱希祖(1878~1944),字遢先,一作逖先,浙江海盐人,在北大工作时间最长,1913年受聘于北京大学,先后担任过预科教授、文科教授、国文研究所主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直到1932年方才离开。 (陈平原)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此次影印刊行,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选择的是1910年武林谋新室的校正本(1914年六版);朱希祖《中国文学史要略》采用了北京大学一年级讲义本(铅印);吴梅《中国文学史》用的则是为北大文科国文门三年级准备的石印讲义。需要说明的是,吴著原藏巴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图书馆,书题《中国文学史(自唐迄清)》,实际上只写到了明代,而且三册中有一半是资料及作品选。这回影印的,只是其中的文学史论述部分。很可惜,石印讲义本就效果不好,加上年代久远,有些字迹模糊不清。开始还想代为描摹,后来发现“越描越黑”,还不如干脆保持原状。这样一来,不太清晰之处,也就只能鼓励读者充分发挥辨析与想象力了。 (陈平原)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3 17:15:04
书香雅筑发表
这套讲义集可谓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珍贵文献,收录了林传甲、朱希祖、吴梅三位大家对于文学史研究的开拓性成果。从他们对文学史概念、方法、体系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对于高校文学教师和文学史研究者来说,这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
2024-05-23 17:15:04
青灯古卷发表
这本书集结了北大三位早期文学巨匠的讲义,不仅保留着20世纪初文学史教学的风貌,也为我们呈现了大师们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见解。林传甲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以其宏观视野和体系化阐述为基础,为后世文学史研究建立了范本。朱希祖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要略》则突出了文学思潮与文化背景的联系,为文学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吴梅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尽管仅录至明代,但也以其丰富的资料和独到的解读,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珍贵材料。
2024-05-23 17:15:04
翰墨清风发表
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学术著作,它让我们有机会窥见一代大师们的思想世界。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以其严谨的考证、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洞见令人叹服。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例证和独到的见解吸引着读者。吴梅的《中国文学史》以其丰富的史料、精辟的评论和全面系统的梳理,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学的浩瀚与深邃。
2024-05-23 17:15:04
笔耕墨韵发表
这套讲义集不仅是一部学术史料,更是一本文学经典。林传甲、朱希祖、吴梅三位大师的讲义,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品味中国文学的钥匙。他们的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流畅,让人读来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对于热爱中国文学和对文学史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2024-05-23 17:15:04
墨海拾贝发表
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文学史研究宝典,它汇聚了三位北大名师的学术精华。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以其宏大的框架、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见解,奠定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基础。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其新颖的视角、流畅的叙事和独到的评论,为文学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吴梅的《中国文学史》以其丰富的资料、精辟的分析和全面的视野,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借鉴。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