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
作者简介:
虞宝棠1932年3月生, 江苏江阴人,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 民国史教学与研究。主要编 著有:《新编中国现代史》 (合著)、《中国当代史》(合 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 史》(合作编著)、《二十世纪 中国大博览》(副主编)、《北 洋政府时期经济》(合作主 编)。先后发表《1935年国 民政府币制改革》、《抗日战 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三 征”政策》等论文三十余篇, 曾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论文集,学校教书育人奖。
内容简介:
历史是一条斩不断的长河,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不能割断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是非标准和社会进步程序去衡量已经过去了的历史,而只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评价历史。本书是对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的研究总结。
目录: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民国前期的经济政策 一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二 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 第二章 统一财政与改革税制 一 整理财政 二 裁撤厘金 三 设立统税制度 四 改革盐政 第三章 关税自主运动 一 中国关税自主运动的历史进程 二 各国新关税协定的签订 三 国定关税的公布实施 四 关税自主的历史评价 第四章 债务整理与内外债举借 一 1927―1931年的政府内债 二 1932―1936年的内债和债务整理 三 战前国民政府的外债 四 对外借债的再认识 第五章 从废两改元到法币政策 一 庞杂混乱的中国币制 二 废两改元的实现 三 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银本位币制的冲击 四 币制改革的内容与实施 五 法币政策的影响和评价 第六章 国家金融体系的形成 一 中国银行业的畸形发展 二 “四行两局”的建立 三 对民营银行的控制 四 中国交易所的兴起 第七章 官营工矿业与交通建设 一 接收北洋政府企业 二 官营工矿业的扩展 三 兼并和侵吞民营企业 四 交通、航运建设 第八章 民营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 民营工矿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 二 马鞍形式的发展阶段 三 民营工业综合水准的提高 第九章 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经济 一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形成热点 二 土地占有关系与土地经营形式 三 土地改良政策及其实施 四 乡村改良与乡村建设运动 第十章 外国资本的加紧入侵与投资 一 列强各国的对华贸易扩大 二 列强各国对华企业的投资 三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与工合运动 一 工业内迁的决策与实施 二 内迁工厂对大后方工业发展的推动 三 工业合作社运动 第十二章 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的确立 一 由计划经济向统制经济的过渡 二 统制经济体制的形成 三 战时经济机构的调整 第十三章 四联总处与金融统制 一 四联总处的形成及其演变 二 稳定金融与组织贴现放款 三 管理外汇 四 管理通货发行与流通 五 黄金政策 第十四章 资源委员会与工矿业统制 一 资源委员会的建立及其在战前的活动 二 战时一般企业活动 三 特种矿产统制 第十五章 贸易统制与专卖制度 一 战时贸易统制的确立 二 贸易统制的实施 三 专卖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第十六章 战时农业与粮食“三征” 一 战时土地政策 二 农业生产的改良措施 三 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征借 第十七章 战时大后方工矿业的发展 一 畸形布局的巨大变化 二 后方工业的几个特点 三 后方工业发展的原因 四 大后方工业的衰退 第十八章 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 一 战时财政与增收措施 二 缓性通货膨胀阶段 三 恶性通货膨胀阶段 第十九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一 工矿业垄断与掠夺 二 金融业控制 三 农业掠夺 四 贸易垄断 第二十章 战后收复区的经济接收 一 接收机构与接收计划 二 工矿业接收 三 财政金融业接收 四 交通运输业与农商业接收 五 苏联出兵与东北接收 第二十一章 工厂复员与国家资本主义的膨胀 一 战后内迁工厂的复员 二 国家资本主义的膨胀 三 工业生产局部恢复与很快衰败 第二十二章 战后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 一 美国独占中国经济地位的形成 二 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 三 美国对中国的投资 第二十三章 恶性通货膨胀与财政经济总崩溃 一 国家财政的迅速恶化 二 通货膨胀的迅猛发展 三 金元券出台 四“八・一九”限价 五 财政经济总崩溃 六 财政经济崩溃的原因 主要参考书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