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作者: 叶隽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9

价格: 50.00元

ISBN: 9787301142615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本课题选择中国的德语文学研究史作为治学对象,兼及学科史研究与学术史研究。全书追溯"德语文学"在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考镜源流,既注重对机构的历史考察,也注重对人物的个案研究。尤其关注的是,作为一门相对边缘的学科,德语文学研究是如何在现代中国语境中生成,并由此生发出与此相关的学术史、文学史、教育史与思想史课题,进而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努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国语境内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景观。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 序:不只是一部学科史 导言 学科史构建与学术史进程 第一章 传统思路的“德国探究” 第一节 德语教学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从官方到民间 第二节 德国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同济医工、青岛高专的办学实践为例 第三节 德国研究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以改良派为中心 第四节 近代中国对德语文学的期待——从歌德之绍介到学科之雏形 第二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德语文学学科的形成——以北大德文系为中心 第一节 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北大德文系年代前后的课程、图书与教学 第三节 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三章 从“学生一代”到“先生一代”:清华与西南联大的德文教授 第一节 清华德文专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二节 由学生到先生:陈铨在清华的经历与选择 第三节 西南联大时代的德语教育与德文教授 第四章 南北大学与德风东渐:1940年代德文专业的变迁 第一节 德风东渐的背景与德文专业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 北大、清华、中大德文专业的兴替 第三节 作为机构的德文系: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视角的考察 第五章 德国文学史的编撰与思路歧异——以《德国文学概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中国对“德国文学史”的期待视野 第二节 刘大杰的学术训练与文学史观 第三节 德国文学史撰作的方法、意义与思路 第六章 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 第一节 歌德译介与研究的时代背景及《歌德论述》的意义 第二节 冯至的歌德观及其个案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第三节 中国歌德研究的新起点 第七章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位置——以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背景及中德比较文学的位置 第二节 陈铨的比较文学观——以《中德文学研究》为中心 第三节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推进与时代维度 第八章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 第一节 “先生一代”与“学生一代”:先行者的“奠基工程”与后来者的“传承意识” 第二节 “国学”与“外国学”——以傅斯年与冯至的比较为中心 第三节 “方法选择”与“自身困境”——从“学术伦理学”、“学术社会学”双重视角对冯至、陈铨进行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 中文名词索引 表格目录 后记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1 05:01:24
书痴玲玲发表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一书,从独特的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作者叶隽教授功底深厚,文笔流畅,将大量的史料娓娓道来,读来令人信服。这部著作既是对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史的回顾,更是对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值得我们深思。
2024-05-21 05:01:24
文学迷妹发表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我被《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这本书深深吸引了。它让我了解到中德文学交流史上的那些先驱,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让我肃然起敬。叶隽教授不单是学术界的泰斗,更是德语文学研究領域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他的作品值得每一位德语文学爱好者细细品读。
2024-05-21 05:01:24
学术菜鸟发表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是一部开山之作,它为我们展现了现代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整体面貌。作者从多个维度切入,深入挖掘了学科的发展轨迹,论证严谨,观点鲜明。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德语文学研究历程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读物。
2024-05-21 05:01:24
老夫子发表
时隔多年,重温《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依然感慨良多。叶隽先生的博学与治学严谨让人敬佩,这本书不仅是德语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更是一部文化交流史。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德文化的深厚渊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24-05-21 05:01:24
语言爱好者发表
《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是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它不仅梳理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历史,还对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作者叶隽教授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德语文学研究图景。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