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中性

中性

作者: [法]罗兰·巴尔特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6-21

价格: 35.00元

ISBN: 9787300119724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目录:

法文版前言 1978年2月18日 开场白 篇中篇 善意 疲惫 1978年2月25日 疲惫(续) 沉默 优雅 1978年3月4日 补充之一 优雅(续) 睡眠 断言 1978年3月11日 补充之二 色彩 形容词 1978年3月18日 补充之三 中性诸相 愤怒 1978年3月25日 补充之四 中性的积极方面 观念域 1978年4月1日 补充之五 意识 1978年4月29日 回答 1978年5月6日 礼仪 冲突 补充 波动 1978年5月13日 补充之六 引退 1978年5月20日 傲慢 全景 1978年5月27日 补充之七 全景(续) 契机 无为 1978年6月3日 无为(续) 雌雄同体 附录 强度 休假 畏惧 本课概述 课目:中性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附论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20 20:46:50
书香漫步客发表
巴尔特的《中性》独辟蹊径,以‘中性’为切入点,对各种传统二元对立观念进行了颠覆性解读。他从语法概念出发,将‘中性’的意义延伸至哲学、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呈现出一种反本质主义、反二元论的思考方式。巴尔特的论述博大精深,涉及广泛,他对中性的23种闪现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兼具思想启发性。
2024-05-20 20:46:50
思想探索者发表
罗兰·巴尔特笔下的《中性》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语言、符号与思想之间的复杂微妙关联。巴尔特跳脱传统符号学的束缚,将‘中性’作为一种哲学态度和思想方法,引领读者探寻语言与现实的非对抗性互动。本书通篇充满了巴尔特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他以老庄思想为依托,深入剖析了‘中性’在西方文化中的多重面貌,为我们理解语言、符号和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2024-05-20 20:46:50
阅读达人发表
《中性》是一本挑战常规、突破界限的著作。巴尔特颠覆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理解‘中性’的崭新世界。他以独到的视角,将中性贯穿于语言、哲学、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深刻揭示了非冲突性和流动性的本质。巴尔特的文风犀利、思想深刻,引领读者进行一场颠覆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之旅,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思想盛宴。
2024-05-20 20:46:50
人文爱好者发表
罗兰·巴尔特的《中性》是一部跨越学科的思想杰作。巴尔特以语言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将‘中性’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丰富的概念,穿梭于哲学、文学、社会等领域,揭示了它在人类认知、表达和互动中的深刻意义。本书既是一部学术著作,又充满着人文关怀,巴尔特对中性的探讨不仅是对语言本质的追寻,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反思。
2024-05-20 20:46:50
文艺青年发表
巴尔特在《中性》中展现了其非凡的思想魅力。他跳脱符号学的窠臼,以‘中性’为线索,游走于语言、文本与世界的边界。巴尔特笔下的‘中性’不再仅仅是语法概念,而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打破二元对立,拥抱多元性和模糊性的哲学态度。本书充满着巴尔特特有的机智和洞见,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回味的思想盛宴。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