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

一片阳光

一片阳光

作者: 林徽因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价格: 29.00元

ISBN: 9787508010991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林徽因,原名徽音,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等地,同年进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丰,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均属佳作,其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内容简介:

《一片阳光:林徽因代表作》收录的是林徽因的作品。林徽因,著名诗人和建筑学家。文坛上有一代才女之称。1904年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原籍福建闽侯。1955年4月1日病逝北京。原名林徽音,笔名灰因等。早年随父到英国求学。十六岁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 College学习。 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并对绘画、雕塑和戏剧有特殊偏爱。1923年于新月社成立同年加入新月社。 1924年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赴美学习建筑和舞台布景。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沈阳、北平、昆明、四川等地从事教学和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此期间,因患肺结核在北平疗养并创作了诗歌和一些散文、小说、戏剧等。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月刊、《诗刊》、《北斗》以及《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 散文成就颇大,分量不多,但风格独特。行文简洁,文字活泼,知识性强,可见西方语言特点与中国古典文化深厚功底渗透其中。特别是一些精辟而独到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为自由格律诗形式,讲究音乐美。诗中洋溢着丰富的感情,充满意境。是新月派重要成员及组织者。 建国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曾参加北京市建筑规划等工作。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旗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中大部分工作均在病中完成。1954年6月当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春季,严重的肺病过早地结束了林徽因的生命。林徽因的一生,是充满创造的一生。无论孤立地称她为“诗人”,或者称她为“建筑学家”都不足以构成她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只有诗人加建筑学家才是林徽因。

目录: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19 23:06:48
云淡风轻发表
《一片阳光》是一本含蓄而深沉的作品集,林徽因的文字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的心灵深处。她的散文简洁明快,却饱含哲思,让我领悟到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她的诗歌更是美得令人心醉,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让我对林徽因这位才女肃然起敬。
2024-05-19 23:06:48
墨染流年发表
林徽因的《一片阳光》让我惊艳至极。她的文字中有种独特的清灵与温婉,一字一句都带着诗意,读来如沐春风。她的散文看似平淡无奇,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她的诗歌更是绝伦,意象鲜明,情感真挚,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我反复阅读和珍藏。
2024-05-19 23:06:48
醉卧红尘发表
《一片阳光》是一部令人沉醉的散文集,读罢,仿佛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心生无限的惬意与安宁。林徽因的文字功力深厚,语言优美,将细腻的情感描摹得淋漓尽致,读来如行云流水,让人回味无穷。她的作品不仅让我领略到文学之美,更让我感受到一位奇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令人钦佩不已。
2024-05-19 23:06:48
轻风拂柳发表
《一片阳光》是一本充满诗意的散文集,林徽因的文字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描绘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她的散文结构精致,语言精炼,每一个词语都用得恰到好处,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她的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更让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敬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2024-05-19 23:06:48
高山流水发表
林徽因的《一片阳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宝,每一篇散文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她的文字清新隽永,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诗意的世界之中。她的作品既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让我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感悟,受益匪浅。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