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

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

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

作者: (英)伍尔夫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8

价格: 4.15

ISBN: 9787532701650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达洛卫夫人》描写这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与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身的史密斯。同时对中、上层阶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品的写作技巧尤其值得注意,如视解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目录:

一 论伍尔夫以及《达洛卫夫人》 二 达洛卫夫人 三 到灯塔去 四 关于《到灯塔去》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18 04:44:23
清风抚柳发表
《达洛卫夫人》是一部细腻而深刻的作品,伍尔夫用她独到的意识流手法,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周围的现实环境交融在一起,仿佛一幅细致入微的水彩画,向我们展现了上流社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的变迁。
2024-05-18 04:44:23
皓月当空发表
《到灯塔去》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和失去的感人至深的小说。伍尔夫以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描绘了拉姆齐一家在苏格兰岛屿上度过的时光,探索了在时间流逝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的脆弱性和持久性。
2024-05-18 04:44:23
细雨拂面发表
通过《达洛卫夫人》中达洛卫夫人的视角,我们得以一窥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压抑。伍尔夫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在优雅的晚宴之下,人物们隐藏的欲望、孤独和空虚,让人不禁唏嘘。
2024-05-18 04:44:23
朝阳曦微发表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教授一家的度假之旅是一个隐喻,象征着我们对时间的执着追求和对失去亲人的伤感。伍尔夫用诗意的语言和充满暗示的手法,探索了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复杂关系。
2024-05-18 04:44:23
繁星点点发表
《达洛卫夫人》中的意识流手法令人印象深刻,伍尔夫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无缝地交织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意识之中,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