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
马庆珏,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主任。出版《告别西西弗斯》《非政府组织管理教程》《非政府组织管理》《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中国行政改革前沿视点》等专著,发表《发达国家反腐:我们可借鉴什么》《网络“高压阀”的政治价值》等期刊论文。 廖鸿,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正局级),副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与理论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战略》以国情为立足点,以战略为出发点,以政策为落脚点,参照SWOT方法,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组织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创新点包括:对社会组织发展阶段、发展机遇、发展障碍、时代定位做了独到分析;提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明确了社会组织发展方向与目标;构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指标体系;对政府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和履行责任提出建议;等等。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规划研究总报告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中国社会组织范畴界定 (三)研究工作基本原则 二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战略要素分析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阶段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机遇 (三)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障碍 三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使命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取向 (三)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指标 (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重点 四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一)正确发挥政府领导作用 (二)推进官办社会组织改革 (三)矫正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走向 (四)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系统 (五)实施合理的培育扶持政策 (六)建构社会组织法律制度体系 第二部分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一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中国社会组织自身的问题 二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社会组织的时代使命 (三)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障碍 三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预期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价值定位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目标 (三)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指标和预期 四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进和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制度 (二)建立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系统 (三)以良好政策环境支持社会组织 (四)矫正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方向 (五)分类推进官办社会组织改革 (六)构建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法规体系 (七)正确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 第三部分 中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一 混合制下社会组织准入及管理制度 (一)对准入及管理机制的突破 (二)准入及管理尚存制度缺陷 (三)准入及管理制度下一步改革 二 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监管执法制度 (一)监管执法上的问题 (二)监管执法的改进 三 社会组织的治理及其自律 (一)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二)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三)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四)社会组织治理的改善 四 结论 第四部分 中国社会组织相关财税政策研究 一 社会组织相关财税政策综述 (一)社会组织财税政策概览 (二)社会组织财税政策评价 (三)社会组织财税政策改进 二 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政策 (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概述 (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国内实践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践评价 (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国际经验 (五)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政策体系建设 三 改进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有关社会组织税收的政策概述 (二)现行社会组织税收政策的效果 (三)社会组织税收政策的国际经验 (四)相关社会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改进 四 健全支持社会组织的其他财政政策 (一)规范施行对社会组织的财政补贴 (二)对社会组织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免 第五部分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分类研究 一 不同视角下的中国社会组织分类 (一)根据组织性质和目的的分类 (二)按照组织活动领域进行的分类 (三)中国特色政社关系意义上的分类 (四)政治治理意义上的分类 二 三类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团体的分类统计分析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统计分析 (三)基金会的分类统计分析 三 对三类中国社会组织的比较分析 (一)对社会组织分类指标及其活动领域的反思 (二)社会组织发展规模的比较 (三)社会组织基本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比较 (四)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比较与分析 (五)社会组织的支持环境 四 结论 第六部分 关于加快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 后 记 图: 图2-1 社会组织增长(1990~2012年) 图2-2 社团增长(1990~2012年) 图2-3 2012年社团服务领域 图2-4 基金会增长(2003~2012年) 图2-5 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长(1999~2012年) 图2-6 2012年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领域 图2-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图2-8 根据34国均值预测的社会组织全职雇员人数 图2-9 根据17国均值预测的社会组织总支出 图2-10 根据17国均值预测的社会组织增加值 图2-11 根据17国均值预测的志愿者人数 图2-12 根据17国均值预测的社会组织慈善捐款 图2-13 社会组织增长总个数的上下限预期和自然增长数 图2-14 社会组织人数增长及预测 图2-15 社会组织经济总量及预测 图4-1 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及增长速度(2000~2012年) 图4-2 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增长趋势(2007~2012年) 图4-3 2001~2012年社会组织捐款收入所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图4-4 2001~2012年社会组织接受社会捐款情况 图4-5 2008~2012年社会组织收入情况 图4-6 2008~2012年社会组织经营性收入情况 图4-7 2008~2012年社会组织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图4-8 2008~2012年中国社会组织营业税纳税情况 图5-1 全国社团职工人数变化 图5-2 职工人数变化最大的五个省(市、区) 图5-3 全国社团和中央级社团平均职工人数对比 图5-4 社团平均职工人数变化最大的五个省(市、区) 图5-5 全国社团和中央级社团职工中的女性比例 图5-6 全国社团及中央级社团负责人中的女性比例 图5-7 35岁及以下社团职工比例 图5-8 36~45岁社团职工比例 图5-9 46~55岁社团职工比例 图5-10 56岁及以上社团职工比例 图5-11 社团职工大专以上比重 图5-12 全国社团与中央级社团人均固定资产比较 图5-13 全国社团的发展与同期经济社会指标的比较 图5-14 图5-13的补充说明 图5-15 中央级社团的发展与同期经济社会指标的比较 图5-16 图5-15的补充说明 图5-17 全国民非职工人数历年变化 图5-18 全国民非平均职工人数历年变化 图5-19 民非职工中的性别分布 图5-20 民非负责人数量及其在职工总数中的比重 图5-21 民非负责人中的性别构成 图5-22 民非中35岁及以下的职工人数历年变化 图5-23 民非中35~45岁的职工人数历年变化 图5-24 民非中46~55岁的职工人数历年变化 图5-25 民非中56岁及以上的职工人数历年变化 图5-26 民非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人数及比重 图5-27 民非中建立党组织情况 图5-28 2006~2011年全国基金会增幅 图5-29 2005~2011年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数量 图5-30 基金会职工数量及其变化 图5-31 基金会平均职工人数变化情况 图5-32 全国基金会职工中的性别分布 图5-33 全国基金会负责人数量及其在职工总量中的比重 图5-34 全国基金会负责人的性别情况 图5-35 基金会中35岁及以下的职工分布 图5-36 基金会中36~45岁的职工分布 图5-37 基金会中46~55岁的职工分布 图5-38 基金会中56岁及以上的职工分布 图5-39 基金会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的分布 图5-40 基金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情况 表: 表1-1 “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的两组指标均值 表1-2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定量与定性指标总表 表2-1 2012年社会组织职工数、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总额 表2-2 社会组织人均固定资产和社会组织增加值占GDP比重 表2-3 安徽省2012年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费用支出测算 表2-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表2-5 “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的两组相关指标均值 表2-6 对全职雇员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的预测 表2-7 2011~2013年中国社会组织总支出测算 表2-8 对社会组织总支出占GDP比重的预测 表2-9 社会组织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预测 表2-10 对志愿者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的预测 表2-11 对慈善捐赠占GDP比重的预测 表2-12 社会组织增长总个数预期(万个) 表2-13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定量指标及预测 表3-1 三个条例的准入门槛比较 表3-2 条例关于三类社会组织退出的规定 表3-3 改革后的双重管理体制 表3-4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框架 表3-5 现行立法赋予登记主管机关的执法手段 表3-6 社会组织登记主管机关与银监会的监管比较 表3-7 三类社会组织年检内容和效力的比较 表3-8 限制性监管与激励性监管的比较 表3-9 对社会组织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比较 表3-10 相关部门的分工与协调机制 表3-11 非营利社会组织与营利组织治理比较 表3-12 现行立法限制竞争 表3-13 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 表3-14 现行立法有关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激励的规定 表3-15 现行立法对社会组织管理者义务及利益相关者权利的规定 表3-16 现行立法对社会团体信息公开的一般性要求 表3-17 对公益性社会组织信息披露的特殊要求 表3-18 社会组织评估中信息公开在总评估分值中的占比 表3-19 支持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治理中的作用 表4-1 广东省2013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节选) 表4-2 广东省2013~2014年部分社工服务项目公开招标信息 表4-3 2013年部分省市区福彩金用于购买公益服务项目的资金及比重 表4-4 美国的免税机构分类 表4-5 英国对慈善机构和非慈善机构的社会组织的税收政策 表4-6 英国向社会组织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表4-7 德国社会组织享受税收特惠一览 表4-8 德国现行适用于捐款的抵扣税收 表4-9 日本社会组织享受税收特惠一览 表4-10 日本捐赠者的税收政策一览 表4-11 2008~2012年社会组织营业税纳税情况 表5-1 社会组织按类别历年变化情况(1988~2011年) 表5-2 对中国社团数量的总体估计 表5-3 社会团体按类别历年变化情况(2007~2011年) 表5-4 社会团体按活动区域历年变化情况(2004~2011年) 表5-5 社团分省(市、区)党建情况 表5-6 社会团体增加值占GDP比重(2006~2011年) 表5-7 全国及中央级社团发展与同期经济社会指标的比较 表5-8 社团数量变量间相关分析(2011年) 表5-9 社团职工数量变量间相关分析(2011年) 表5-10 民非按类别历年变化情况(2003~2006年) 表5-11 不同类别民非历年数量与比例变化(2007~2011年) 表5-12 民非增加值占GDP比重(2006~2011年) 表5-13 民非增加值及GDP增幅比较(2007~2011年) 表5-14 民非组织数量增幅与同期经济社会指标的比较 表5-15 民非数量变量间相关分析(2011年) 表5-16 民非职工数量变量间相关分析(2011年) 表5-17 教育类民非数量变量间相关分析(2011年) 表5-18 2005~2011年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数量 表5-19 基金会组织密度 表5-20 基金会职工分省(市、区)人均固定资产(2006~2011年) 表5-21 基金会增加值占GDP比重(2006~2011年) 表5-22 基金会数量增幅与同期经济社会指标的比较 表5-23 基金会数量变量间相关分析(2011年) 表5-24 基金会职工数量变量间相关分析(2011年) 表5-25 社会组织密度 表5-26 社会组织变量间相关分析(2012年) 表5-27 就业人数的比较 表5-28 三类社会组织占城镇就业人员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 表6-1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定量与定性指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