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的兴起

作者简介:
曹东勃 男,辽宁阜新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讲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
内容简介:
本书由九篇系列研究论文和三篇驻村调研报告组成,他们都是在2010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成员在以上海近郊为主要研究范围的长三角区域所作的驻村调研基础上完成的。本书的关键词是曹锦清教授在2010年上海南汇调查时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称谓“农民农”。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即:研究概论、专题举例、个案调查,分别讲述了“农民农”的概念、范畴和特征,“农民农”聚集的发达地区农村的生产经营结构、地权关系、地方政府的治理策略、“农民农”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其与当地人之间的土客关系等问题。对于农民离开自己家乡在异地继续种地的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内容丰富而深刻,比较有社会学价值。
目录:
总序:面向“城镇中国”时代的乡村组织问题 Ⅰ 序 言 Ⅰ 第一编 研究概论 近代苏北沿海的“走脚田”与“农民农”研究 3 一、“走脚田”的路径与“农民农”构成 5 二、“走脚田”的收益与“农民农”规模 10 三、“走脚田”的风险与“农民农”分化 17 四、简短的结语 23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农”问题研究 26 一、问题的提出 27 二、“农民农”涵义及其特征分析 28 三、“农民农”与“农民工” 31 四、结语及讨论 34 都市里的小农:城市郊区“农民农”现象及其成因 37 一、问题的提出 37 二、Z镇“农民农”的基本状况分析 38 三、都市小农:“农民农”的特征 40 四、郊区“农民农”产生的影响因素 42 五、问题与讨论 46 “农民农”:流动农民的异地职业化48 一、文献回溯与研究问题 48 二、个案概况与概念阐释 51 三、“农民农”职业化的影响因素 54 四、乡土性的移植与在地化:“农民农”的社区 59 五、结论与讨论:终结抑或转换——“农民农”可能的未来 64 第二编 专题举例 适度规模:趋向一种稳态成长的农业模式 69 一、理论渊源:经典文献的回顾 70 二、发生与流变:政策变迁的逻辑 74 三、何以适度:发达地区的实践 81 四、小结与讨论 93 驱逐小生产者: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治理动力 98 一、问题的提出 98 二、外来“农民农”:都市郊区的职业化小农 100 三、外来“农民农”大量导入的治理外部性 106 四、发展合作社:寻求一种“便于管理”的组织化经营 113 五、作为一种治理策略的农业组织化经营 118 六、结语与讨论 119 “农民农”的生产与销售:市场体系与路径依赖 123 一、“农民农”的收入概况:稳定但收入低 124 二、生产结构与销售路径 125 三、影响蔬菜价格的相关因素分析 130 四、流动的农民:何去何从? 132 五、未来乡村是否重新获得生命力? 133 多元与复杂:“农民农”的社会关系网络 135 一、群体内部的关系结构:血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 136 二、“农民农”自身的分层结构 139 三、场域中“农民农”与各角色之间的关系 140 从隔离到分工:现代社会土客关系及其演变 144 一、现代社会土客关系的基本形态及其形成 145 二、上海市郊区农村社区的土客关系 149 三、土客冲突与现代社会的整合 154 四、结论与讨论:流动中的秩序 159 第三编 个案调查 多层次、复合型差序格局——以上海市徽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 165 一、前言 165 二、菜农的群体特征 168 三、安徽籍菜农迁移史 178 四、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189 五、合作社的圈层结构 202 六、余论 215 “农民农”:异地职业化的小生产者——上海市奉贤区南村调查 229 一、导言 229 二、“农民农”:异地职业化的农民 233 三、南村菜农群体的形成与演变 245 四、“农民农”与本地的关系 254 五、“农民农”与老家的关系 263 社区中的职业农民——基于上海市金山区贡村的调查 267 一、引言 267 二、“农民农”的生存图景 273 三、社区与“农民农” 301 四、结语 332 后 记 33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