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儿童
作者简介:
乔东平,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
内容简介:
《虐待儿童:全球性问题的中国式诠释》采用社会文化的视角和亲子关系的分析架构,运用质性研究“扎要理论方法”,基于深度访谈和集点小组搜集的大量资料,分析北京儿童和父母各自对亲子关系、父母打孩子、体罚、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的诠释,建构了“虐待儿童”的本土概念,探讨了在西方社会文化情境中发展出来的“虐待儿童”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虐待儿童问题在中国内地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利于增加中西方在虐待儿童问题上的沟通、了解和对话。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 研究的缘起:疑惑、现象1 二 研究背景9 三 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22 四 我的立场和自省25 五 本书的结构27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概念框架30 一 儿童和童年30 二 儿童权利与父母权利34 三 虐待儿童及相关概念间的关系39 四 儿童养育、身体虐待与社会文化差异47 五 研究虐待儿童的理论模式与社会文化视角51 六 亲子关系、权力关系54 七 儿童的声音与父母/成人的声音58 小结60 第三章 探索的路径:研究方法论62 一 为何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63 二 研究地点与研究过程65 三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73 四 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76 五 反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88 六 研究伦理和法律问题92 七 研究的可信性与局限性94 八 资料的分析和呈现96 小结99 第四章 北京当代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100 一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和孩子的相互责任101 二 亲子之间的感情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全方位关注”112 三 亲子之间的权力关系125 四 转型期父母:管教的难题与“虐待儿童”的风险135 小结142 第五章 虐待儿童:父母的建构144 一 父母对打孩子的解释和态度144 二 父母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160 三 亲子关系对父母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170 小结176 第六章 虐待儿童:儿童的建构178 一 儿童挨打的经验和态度178 二 儿童对虐待儿童的意义建构193 三 亲子关系对儿童建构“虐待儿童”的影响202 小结211 第七章 对“虐待儿童”的中国式诠释与比较213 一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相似性分析214 二 儿童观点与父母观点的差异性分析226 三 虐待儿童问题上的“迷思” 234 小结242 第八章 中国儿童权利保护:反思和启示244 一 反省成人有关“儿童”的传统观念244 二 质疑父母打孩子:也谈“为了孩子好”和“儿童的最大利益” 248 三 警惕“学业虐待” 253 四 全球化下的虐待儿童问题256 五 对中国儿童保护政策和社会工作的启示 270 小结283 附录 访谈纲要和焦点小组讨论主题286 参考文献289 后记3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