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

蚀

作者: 茅盾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价格: 19.00元

ISBN: 9787020072040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内容简介: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分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目录:

幻灭动摇追求附录 题词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5-16 04:57:01
平凡路人发表
《蚀》是一部反映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的小说。茅盾细致刻画了主人公章静、方罗兰等人在革命浪潮中的迷茫、彷徨和动摇,真实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说笔触细腻,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令人深思。
2024-05-16 04:57:01
书虫君发表
《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挣扎。茅盾先生对人物心理的洞察非常深刻,小说中的人物鲜活生动,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这部小说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思考。
2024-05-16 04:57:01
文青小妹发表
《蚀》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作品,茅盾先生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小说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革命前夕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个人追求与时代大势之间的彷徨和迷茫。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和体会的经典之作。
2024-05-16 04:57:01
文学爱好者发表
茅盾的《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小说,它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和抉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茅盾先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迷茫和挣扎,发人深省。
2024-05-16 04:57:01
求知若渴者发表
《蚀》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小说,它真实地再现了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和精神危机。茅盾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挣扎和动摇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有了更深的了解。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