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

由陈勇所著的《资治通鉴十六国资料释证(前秦后秦国部分)》是对《通鉴》前秦、后秦国资料的整理研究。《通鉴》独家保存的前秦、后秦国资料数量十分可观,仅前秦国部分就有二万八千字之多。这类资料最初都有确定的出处

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间丧葬观念

汉代是汉民族初步形成的时期,可谓汉民族的童 年时代。汉画像石则是难得的民间丧葬观念之“镜像 ”,鲜明地体现出民间性与世俗性的特征,给后世以 深刻的影响。民间丧葬状况及其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 典籍中一向记载较少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慕容鲜卑及其所建诸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及政权,它承上启下,对此后的北朝历史有深远影响。李海叶编写的《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十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的个案研究》分五个部分,从一个较长时段考察

近代日本在东亚的国家贩毒研究

日据台湾五十年的鸦片制度,本质上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为达到经济榨取殖民地台湾,并将鸦片及新式毒品作为隐形武器来侵略东亚的丑恶历史。日本利用台湾鸦片生产的副产品,研制出大量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及大麻等新式毒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本书分为绪论、上编、下编。上编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考古发现,按照历史编年顺序,分成“早期中国”(包括“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的都城考古发现;下编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

吕著中国通史

《吕著中国通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文化史,系统地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互相关系及特点;下编为政治史,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此书是较早的中国通史著作

甘州回鹘史

《甘州回鹘史》以地下出土材料与史书的记载相印证,尽可能全面地重构甘州回鹘的历史,内容包括甘州回鹘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总结诸方面,特别关注回鹘与周边政权,如中原王朝(五代、辽、宋)、沙州归义军政权、西夏、

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通过全面考察与比较《中国经济》月刊、《经济学季刊》和《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三份富有影响力的经济期刊,探讨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深重国难背景下中国经济学界争鸣、碰撞的宏大

保加利亚史

马细谱编著的《保加利亚史》按历史发展脉络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保加利亚国家时期(681—1186年)。公元681年古保加尔人与 南部斯拉夫部落结盟,打败了拜占庭帝国,建立了保加利亚国家。9世 纪,博里斯大公在位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下册)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侧重从博物馆的视角来审视文物,不仅向观众传递文物知识、历史信息,更注重展现文物背后丰富、鲜活的“人”。本书的文章多从一件或几件文物入手,将着眼点放在历史的深处,从不同角度发掘中华民族

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了完整学科体系,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一个历史分支学科。本书以概述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对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程和进展做了系统梳理,重点介

归义军政权与中央关系研究

归义军是晚唐五代宋初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地方政权。由于地处偏隅,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中原地区的大动荡、大变乱对归义军政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处理好和中央政权的关系是关乎归义军生命的大事。敦煌文献留下了大

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

博學鴻儒科是康熙十八年清政府為了籠絡山林隱逸和名儒碩彥而增開的一個特殊的制科,用以消弭士人與清廷的對抗情緒,達到穩定統治的目的。該書從三個大的方面來探討康熙時期的博學鴻儒及其與清初學術轉變的關系等問題

印度尼西亚古代史

本书根据考古发掘、国内外文献资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自公元前三、四世纪到十七世纪的印度尼西亚古代历史。全书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编。对印度尼西亚古代历史上大小王国的更迭、王位继承、政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