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灿烂的殷商文化

灿烂的殷商文化,ISBN:9787500457336,作者:史昌友

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

《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在穷尽性测查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全范围地描述了一期甲骨文(主要是卜辞)形义之间的各种关系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卜辞形义关系中的理论问题。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成体系的最早

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作者就农业雇佣劳动者法律身份的变化,各种雇佣形态的状况和性质、各类雇主对雇佣关系性质的影响、等级性雇佣劳动向非等级性雇佣劳动过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并结合当时社会经

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

书是一部介绍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佳作,适合于一般的读者。作者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尼撒的格列高利等重要的教父,以及一些并非那么著名人物的思想,展示了他们如何构建一个崭新的思想和灵性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

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

该书主要探讨明末清初社会变动时期,士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王朝更替、政权变动,在不同的政权体系下,士人在地方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对地方的社会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明中后期松江社会的变迁即士人群体意识与“松江

中国古代陪都史

《中国古代陪都史》作者对陪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其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在世界上具有特殊意义、在本国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现象——陪都现象。就世界范

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

《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明朝宫廷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影响在明朝宫廷消长变化的历史过程。重点研讨了明朝帝后倡导、崇好、耽溺佛教的种种表现、原因及影

古代中国与日本及朝鲜半岛诸国的关系

本书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本书荟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仲殊先生关于古代中国与日本、朝鲜半岛诸国关系的研究论文,是王仲舒先生的多年研究力作。

孰言吾非满族

本书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通过多点田野民族志和多视角的研究,阐释了满族从“满洲”到“旗人”再到“满族”的过程,并通过揭示“满族”这个民族范畴的政治性与实利性,勾勒出具体的“满族”图像,回答了谁是满族,他们如何认识

商代史论纲(商代史卷一)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

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

刘瑞编著的《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通过对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的整理与分析,提出西汉早中期汉长安城是一座朝东城市,西汉晚期变为朝南。而为朝向讨论方便,对已近成定论的汉长安城长乐宫、明光宫等宫

电报通信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

《电报通信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以电报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为出发点,探讨了电报技术对于甲午战争、庚子国变、清末政治危机和民初政治斗争这四段历史进程的介入与影响。《电报通信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的结论是:电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

本书以充分利用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档案为特色,首次对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在全面掌握海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作者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明代选簿档案为

古典南戏研究

该书以《琵琶记》与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以及南戏化的《西厢记》为对象,分析明清时期各地方剧本的文本流传、变异与社会性质。通过比对各地版本的唱词与宾白,可以发现吴本出现于明代前期,夹带方言,表现素朴,应是江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革命序幕:共产党与苏区农村、革命下乡: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环境·性情·仪式:苏区民众参与的动力机制、政党战斗力的锻造:走向乡村的党组织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