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
本书在好莱坞称霸趋于终结、亚洲电影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影片的主题意蕴,对后好莱坞时代中国电影在艺术和商业、大众和精英、东方和西方之间面临的文件抉择与困惑作了客观而深刻的陈述,
本书在好莱坞称霸趋于终结、亚洲电影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影片的主题意蕴,对后好莱坞时代中国电影在艺术和商业、大众和精英、东方和西方之间面临的文件抉择与困惑作了客观而深刻的陈述,
《中外电影鉴赏语言》是关于介绍“中外电影鉴赏”的专著,《中外电影鉴赏语言》中具体包括了:《镜头的连接还是斗争——电影与蒙太奇》、《扣人心弦与同喜同悲——电影影与故事》、《神的旨意与天的命令——电影与命运》、《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由《南方都市报》2000年发起主办,联合国内三十多家实力媒体共同打造的国内唯一视野涵盖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年度电影大奖,到2005年已成功举办五届。它以“深度开掘,锐意进取”为电影评选宗旨
《再见乌托邦:清影纪录中国(2010)》是《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的第二本,不仅介绍作品,也反映现实,反映现实冲突中人们的精神的焦虑和真实的命运。《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是清影工作室根据其免费影像放映计划,
内容简介: 27位华语实力派演员畅谈人生感悟。其中既有对中国电影生存环境的探寻,也有对自己从业生涯的反思。在作者与演员的问与答中,上演了一幕挑战与应对的双人舞。 《中国演员访谈录》,让我们重新打量镁光灯下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共分五辑:“电影市场与审查制度”,“历史经验与华语叙述”,“‘唐山’记忆与香港主义”,“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和“华语电影合拍片研究”,对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香港与台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ISBN:9787549508532,作者:孙绍谊,聂伟 主编
不可否认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听音乐,但当音乐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时,却常常熟视无睹。本书作者就巧妙地融合感性体验的方法和理性分析的技巧,从被动的观影习惯中解放出来,从习以
《打开锈住的记忆》一书,主要以2011年以来的影视文化现象为中心,通过阐释具体的文本来分析当下中国的文化想象和书写策略。本书主要采用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方法,把文本放置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来解读,凸显文本自
本书是一部批评文集,内容关涉“超都市化”现象,以及它在电影、摄影、音乐和其他前卫艺术中的反映,是对“城市文化”的综合性批评。
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统治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都被纳入
本书收入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本书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
畅销经典,首次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
《笔花六照》分为六辑,精选一九五六年至二○○五年的梁羽生散文,由作者亲自增订,其中十二篇在中国大陆首次结集,为武侠小说封笔后的文字。本书既记武侠因缘、师友轶事、史论典籍,又有谈诗品联、云游记趣、棋人棋事
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形象。思想,不再是一种被的思考,而是一种主动的发明和创造。思想最终应该是某种进取的、能动的和肯定的东西。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尼采主义者,这个终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