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
为了论证“文化的创造之源是心”这个命题,作者从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康德的先验逻辑、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胡塞尔的“纯粹逻辑”,直到晚近的阅读文本学说中发现了一种“无执”的本体论。在那里,物不但不是现成给定的,
为了论证“文化的创造之源是心”这个命题,作者从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康德的先验逻辑、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胡塞尔的“纯粹逻辑”,直到晚近的阅读文本学说中发现了一种“无执”的本体论。在那里,物不但不是现成给定的,
戴望,晚清今文经师。征古训注圣经,表彰颜李之实学,更发扬《公羊》之微言大义,欲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救世敝而维圣教。戴氏深善刘礼部《述何》及宋于庭《发微》,顾其书皆约举,大都不列章句,辄复因其义据,
《自由与责任四论》作者谢文郁将“权利”(自由)与“责任”作为划分政治类型的关键词,循序渐进地论述“权利”与“责任”两种政治的历史渊源,以及此二种政治下的教化问题。第一论“自由与责任:两种不同的政治思路”定义了“
本书属于政治哲学文库,涉及柏拉图作品另一个重要系统,书信集的解读。书信集中最重要的是书简7,本书为汉语学界第一次按西方古典学规范,对《书简7》的详细解读,对该部文献,作者从版本源流、文献综述、义理解读等
弗农•布尔克的《西方伦理学史》详细论述了自前苏格拉底到二十世纪中期各个时代的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每个时代都包括了各种重要学派的思想。资料丰富,叙述客观。 相较于其他伦理学史著作,本书的重要特点有两
施米特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国际显学,原因可能很简单:施米特的著述所关注的问题与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内政秩序和国际政治冲突难题仍然有令人惊讶的现实相关性。 《施米特的学术遗产》共辑录十四篇域外学者关于施米特
面对“民族国家的消亡即将来临”这样的话题,本书作者对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历史、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国家的前景进行了反思,并侧重于探讨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时间横跨中世纪到20世纪后期,所涉及的话题涵盖了公民自由、
作为演说术的“修辞术”是古典政治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和问题之一。本稿为施特劳斯1964年春季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十六讲。 施特劳斯的疏解关注的是修辞术与政治哲学的关系,
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个人对道德的不同认识、对道德标准的个性化理解而形成的。根据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的道德判断是处于人类道德发展的整体结构中的。他称这个有阶段的、有序的、
本书探讨“普世价值”,着眼于重建儒家的现代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视野。 本书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儒家的基本价值是什么?毫无疑问,儒家的基本价值应该不同于西方那套主流价值,
对于世界上那些最重要作曲家,人们心中大抵有些共识:巴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皆是音乐史所不能忽略的人物,都很重要,甚至都很“杰出”。但是——他们都“伟大”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是
《教育哲学指南》分为四个部分:教育哲学的历史和当代思潮;教学和学习;学校教育的政治和伦理;高等教育。第一部分的目的不是对教育哲学家及其对哲学问题的探讨进行详尽的考察,因为单是一册书难当其任,其目的是对
《追寻生命的整全:多元世界时代的神学伦理学与全球化动力》将收入“西方学术与公共伦理”译丛这一令人称奇的丛书中,付梓面世,本人荣幸之至。在此,我谨对我的译者和出版社深表谢忱,感谢他们让中文读者得以获读《追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与本书所有作者就权力如何在教育中运作进行多年讨论的结果。其关注点是为意识形态与文化而斗争,为许多国家与地区中政府如何成为竞技场而斗争,这些斗争包括谁的文化、谁的价值和谁的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