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超越伟大故事

《超越伟大故事: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写作的想法萌生于学术交流与学科对话之中。在这种意义上,套用历史学者们最喜欢的一个说法,它至少是自己时代的产物。第一,由于有些学者宣告了理论的结束,甚至后现代主义本

国中的“异乡”

清代四川经过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过程。到十九世纪中晚期,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后裔,经过长期生息、融合,已逐步形成一个“四川人”的地方认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学术上更为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直到二十世纪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本书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主要内容简介: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211”和“98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

研究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本书着重注意的地方。专家们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书试图从正面进行阐述,提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看法,以论证夏商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ISBN:9787303056804,作者:何兹全

觉世之道

本书主旨在重访影响东亚世界深远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良知说”的形成过程。由于“良知说”形成于正德时期(1506-1521),故针对阳明在此期间种种作为进行考证,厘清其思想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联,重建其提出此说的转折过

庙堂之上与江湖之间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宋代若干议题的透视》是作者近年来有关宋代研究的部分文稿汇编,分为上、中、下三篇进行专题式的论述。上篇为“庙堂之上的‘文字’”,这“文字”既包含各种类型的官方文书,又囊括反映朝廷一举一动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一种再审视》收录的论文涉及当前历史哲学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全书由三部分构成:导言、第一编和第二编。在第一部分的导言《历史哲学:现在、过去和将来》中,编者威廉•斯威特概述了历史哲学自身的发展史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从启蒙到后现代性》选辑了近250年来历史哲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梳理了启蒙主义、古典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超历史、世俗历史主义、解释学、文化批评、叙述主义和后历史等流派,对休谟、康德、赫尔德、

我们关于过去的知识

历史学家、比较语言学家、圣经和文本批评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如何建立关于过去的信念?他们如何知道关于过去的知识?本书提供了对于史学(揭示关于过去的知识的学科)的哲学分析。作者采用当代知识论和科学哲学的分析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遗民”须凭借一系列方式(记号)而自我确认,而为人所辨识。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不想过分地强调遗民的特殊性,而更关心其作为“士”的一般品性。遗民不过是一种特殊历史机缘中的士。“遗民”是士与当世的一种关系形式,历

变中前行

本书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一书的修订本,所收主要是作者在2000年前所写几年文字中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相关的文化与学术评论。此次修订,删去了全部正论式的长文,补入了《东风与西风》以及《近代中国史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本书通过对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应用状况的全面反思,提出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以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荟萃了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

北京:城与人

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