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

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

作者: [法] 埃米尔·涂尔干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3-2

价格: 39.00元

ISBN: 9787108043979

【🔥扫码右侧二维码】

【📱扫码极速下载】浏览器自动唤起

💎独家资源·限时共享

作者简介: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内容简介:

作为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的齐头比肩者,埃米尔•涂尔干同样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本书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仅是一篇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论文,更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是无需赘述的。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目录:

译者前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导言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第三章 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证据 第五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第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续)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第二章 原因 第三章 次要因素--集体意识逐渐形成的非确定性及其原因 第四章 次要因素(续)--遗传性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 结论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涂尔干基本著作 附录四 涂尔干生平著作年表

相关推荐

追问
2025-03-04 9.3k
长安的荔枝
2025-03-05 4.8k

评论

2024-06-22 05:11:53
书虫小明发表
读完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我深深被其对社会分工深刻的洞察所折服。书中提出的概念,如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容量等,为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涂尔干对历史演进规律的探讨,也让我对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4-06-22 05:11:53
敏锐的观察者发表
《社会分工论》不仅是一部社会学经典,更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涂尔干对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等概念的探讨,揭示了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运作机制。本书以其独特的二元划分视角,阐释了社会分化与整合的动态关系,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024-06-22 05:11:53
社会学者发表
作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对社会学领域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本书系统阐述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为理解社会团结、社会分化、社会整合等核心概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立场在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024-06-22 05:11:53
读书爱好者发表
《社会分工论》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涂尔干对社会分工的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入剖析。书中对社会团结与分化、制裁与整合的讨论,为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
2024-06-22 05:11:53
社会学研究者发表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是一本跨越时代的社会学巨作。本书提出的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等概念,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基石。涂尔干对社会分化与整合的分析,为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可读性兼具,是社会学入门和深造的必备读物。
登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