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之旅

作者: [美] 威廉·夏伊勒
译者: 汪小英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9
价格: 428.00
ISBN: 9787520161831
页数: 2500 页
内容简介:
★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忆录,出自当时极负盛名的记者笔下。”
★ 与《第三帝国的兴亡》齐名的传世之作
★ 二十世纪知名战地记者、美国国家图书奖作者威廉•夏伊勒
★ 关于二十世纪几乎所有大事件的总结之作
【内容简介】
威廉•夏伊勒是美国著名记者、新闻分析员和世界现代史学家,他的一生基本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而这个世纪又是世界和整个人类文明发生巨变的时期。他生于1904年,去世于1993年,其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文学的兴起、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民权运动、交通与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越南战争、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和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以及苏联崛起和解体等等,他的长寿也让这部历史长卷成为名副其实的“二十世纪之旅”。
分卷简介•第一卷《世纪初生:1904—1930》
第一卷《世纪初生:1904—1930》,威廉•夏伊勒在世纪之交不久后出生,成长于美国一个中西部小镇的“大街”,在安顿下来以前他决定逃离美国的保守中心地区。1925年,他搭上一条运牛船前往欧洲,口袋里只有200美元,计划在那里待两个月。最终在巴黎,夏伊勒和上千名年轻美国人一起,向巴黎版《芝加哥论坛报》投递简历。就在他回国的前一晚,《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终于给他了一份工作——这也是夏伊勒从此在欧洲驻扎二十年的重要职业生涯的起点。现在威廉•夏伊勒回想起这些岁月——在《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室里与詹姆斯•瑟伯邻桌而坐;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塞尔达、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多萝西•汤普森、伊莎朵拉•邓肯以及约翰•君特谈笑风生;之后作为驻外记者,在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辗转于伦敦、柏林、维也纳、罗马和日内瓦进行报道。但是,《世纪初生》同样是夏伊勒离开家乡后对美国的个人深切记述——统治芝加哥的“疤脸”阿尔•卡彭,“猴子案件”和克莱伦斯•达罗,哈定就任总统期间的丑闻,以及在世界处于危险边缘时快速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优势和劣势。
分卷简介•第二卷《噩梦年代:1930—1940》
第二卷《噩梦年代:1930—1940》是对1930—1940年“噩梦年代”的生动而难忘的见证,作者掌握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最高统帅部领袖的政策的第一手资料,对纳粹恶魔的脱笼而出拥有深刻的独特见解。通过威廉•夏伊勒的惊世之作,我们得以拥有前所未有的机会,一睹曾经的世界不受阻拦地奔向末世决战的震惊场面。
分卷简介•第三卷《旅人迟归:1945-1988》
第三卷《旅人迟归:1945-1988》是二战后作者的亲身经历。没有谁能自外于冷战的歇斯底里,被解雇的新闻评论员衣食无着,几近破产,他唯有写作,写出他战时的经历,而出版商却告诉他,那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当他面对成吨的万卷纳粹档案,一股雄心在胸中燃起,一部描写纳粹帝国的鸿篇巨著在妻子的抱怨、朋友的苦劝中落笔。麦卡锡的疯狂,肯尼迪的陨落,水门的荒唐,苏联的封闭,在夏伊勒的笔尖,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流淌出来。
【本书荣誉】
内容丰富且重要……非常具有可读性,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文笔优美细腻……这位异常优秀的记者……非常善于讲故事。
——威廉•默奇森,《国家评论》
活在历史中的人……通俗易懂,讲述了大量或有趣或悲伤的故事。
——马尔科姆•考利,《纽约时报》书评
清醒又活泼,睿智且温暖——所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正当其时。
——《纽约客》
不同于以往任何常规的历史书籍,夏伊勒的回忆录让读者重历历史。
——《人物周刊》
把记忆的碎片以个人的视角完全展现出来,既对诸多世界大事件提出了强有力的观点,又体现了新闻业者的直言不讳。
——《纽约时报》
新闻报道的绝佳之作……一个令人着迷的人物,一个危险的年代,故事具有高度可读性,引人入胜……这是一份高度个人化的生活记述,记述如何创造人生与历史共存。它描述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在希特勒的法律治下,人如何生活、工作并试着组建一个家庭。
——《休斯顿记事报》
夏伊勒先生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代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
——《华尔街日报》
权且把本书当作夏伊勒留给世人的遗言吧。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
——《旧金山纪事报》
在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用极其圆滑的手段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
——《波士顿环球报》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忆录,出自当时最负盛名的记者之一笔下……观点犀利、与时俱进、老少咸宜。
——丹•拉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
目录:
《第一卷 世纪初生:1904—1930》目录
序001
第一篇从“大街”到左岸:1925001
第一章逃离美国003
第二章巴黎的好运047
第二篇芝加哥:1904—1913063
第三章我的祖先从德国来065
第四章芝加哥的忧与喜095
第五章父亲的早逝129
第三篇在爱荷华州的成长:1913—1925153
第六章锡达拉皮兹155
第七章肖托夸的风潮191
第八章寇伊学院205
第九章初涉报业217
第十章小镇奇人231
第十一章寇伊的校友265
第四篇巴黎岁月:1925—1927279
第十二章报社诸君281
第十三章探索巴黎305
第十四章成为记者的夏天333
第十五章友人何往349
第十六章名媛芳踪371
第五篇驻外记者:1927—1930417
第十七章林德伯格的飞行419
第十八章驻外记者在伦敦449
第六篇巡游生涯:1928—1930493
第十九章列国游495
第二十章世纪之交的维也纳549
第二十一章故乡的大萧条607
译名对照表635
译者后记668
《第二卷 噩梦年代:1930—1940》目录
序001
第一篇通往柏林之路:1930—1934001
第一章从印度返回维也纳(Ⅰ)喀布尔的小插曲:1930003
第二章从印度返回维也纳(Ⅱ)乌尔的中途停留:1930033
第三章维也纳的结婚与失业:1931—1932053
第四章西班牙的一年:1933085
第五章重返巴黎:1934113
第二篇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生活与工作:1934—1937155
第六章对希特勒及第三帝国的第一印象:1934—1935157
第七章第三帝国的生活:1934—1937197
第八章希特勒的近臣231第三篇决战之路:1935—1938273
第九章初露锋芒:1935—1936275
第十章闲暇生活:1935—1937337
第十一章全新领域的全新工作:1937361
第十二章回到维也纳,德奥合并,奥地利的终结,广播业的新突破:1937—1938383
第十三章慕尼黑阴谋:1938449(下册)
第四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1939—1940517
第十四章残存数月的和平:1939519
第十五章战争!征服波兰,西线的静坐战,铁蹄下的丹麦和挪威:1939—1940615
第十六章征服西欧:1940687
第十七章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1940789
尾声第三帝国的终结——纽伦堡的审判:1945—1946864译名对照表899
译者后记921
《第三卷 旅人迟归: 1945—1988》目录
序001
第一篇重归故土:1945001
第一章战争结束003
第二章独裁者之死015
第三章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041
第四章广播界的叛国者057
第二篇最初两年:1945—1947081
第五章旧朋新友083
第六章一炮而红099
第七章反共升温129
第三篇扫地出门,广播生涯终止:1947145
第八章旧友反目147
第九章最后的重聚177
第四篇潦倒的麦卡锡年代,为生计拼搏,写书出版:1948—1959193
第十章闲云野鹤195
第十一章我的首部小说213
第十二章影坛处子秀237
第十三章《赤色频道》257
第十四章惨淡的写作生涯291
第五篇《第三帝国的兴亡》,人生拐点:1954—1960337
第十五章浩如烟海的档案339
第十六章艰难的出版367
第十七章舆论风暴393(下册)
第六篇时日无多:1960—1975427
第十八章一段旧日恋情429
第十九章玛莎·多德的故事447
第二十章政客离世467
第二十一章文人谢幕491
第二十二章故人驾鹤509
第七篇无望无惧,迟暮之年:1975—1988537
第二十三章分道扬镳539
第二十四章第三共和国的崩溃561
第二十五章再掀波澜579
第二十六章六十年代605
第二十七章写作《二十世纪之旅》623
第二十八章苏联见闻655
第二十九章重返柏林707
第三十章告别欧洲737
译名对照表755
译者后记786
· · · · ·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