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文学史稿
《中国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以翔实的资料系统论述了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左翼文坛的状况,介绍了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条分缕析,探索了20世纪初涌进中国的各种思潮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对了解、研究中国近
《中国左翼文学史稿(1921-1936)》以翔实的资料系统论述了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左翼文坛的状况,介绍了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条分缕析,探索了20世纪初涌进中国的各种思潮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对了解、研究中国近
收林语堂《八十自叙》、梁实秋《记得当时年纪小》、台静农《辽东行》、谢冰莹《两港基隆》等5位作家的50余篇散文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根源、主要特征、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与局限等做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戏剧、小说分别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梳理和辨析,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诸
这是一部理论深厚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体系完整的高校教材。《文艺心理学》试图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是在顺应文艺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理论观念、研究方法更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自然体系,一个富
本书以跨学科、跨民族、跨方法的视角,选取近年来以文化比较视角切入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前沿性论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老师脉络和理论探讨,包括基本范畴、文化结构、多边叙事、
界定文学并规定文学史的连续性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从哲学、语言学、形式主义和美学等视野激励着当代的文学批评界。让·贝西埃指出这些视野的瓶颈,从修辞学角度重新阅读文学和文学史,观照文学的界定。从马拉美到瓦莱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以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研究的视角审视抗战时期(1931-1945)的东北文学。根据作家的活动区域和族属,将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分成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汉族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两
内容上《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上半部论述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和文学。首先综述评介德国浪漫派的哲学、美学思想,介绍了德国早、中、晚期浪漫派各自的特点及其美学与思想上的共性,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建构在康德
《唐代小说与唐代民间信仰》介绍了唐代“鬼故事”借鬼魂信仰之外壳,着重表现了青年人不被时代接受的爱情,具有时代进步色彩,推动了具有重情特色唐小说发展的步伐;唐代精怪信仰故事延续魏晋以来精怪故事模式,将富有
《欧美文学》主要内容简介:欲望的进场(薄伽丘与《十日谈》)、取代上帝的巨人(拉伯雷与《巨人传》)、人类精神最后的旗帜(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理性悲剧的预言(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欲望的离场(古典主义悲
“兴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超现实的先验性模式,而是诗歌艺术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不是以传统的静态的眼光,而是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了。作者紧紧抓住兴“先言他物”的特点,从追究“他物”的起源入手,对《诗经》和
《苏联文学最后十五年纪事(1977-1991)》为苏联文学最后十五年(1977-1991)的大事记。它采用一事一条目并把所有条目按编年顺序排列的写法,记录了在这时期苏联文学界的活动和发生的蘑要事件,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
近几十年,与“全球化”结伴而生的东方学被一些西方学者重新提上了日程。地区问题国际化和现实问题历史化等研究方法迅速升温。这其中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而伊斯兰文化及阿拉伯文学与西班牙及西方文化的交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