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突破现有大学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工具性的特征,跳出民族文化、文学以及国粹的框架,以人类普适价值为参照,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改变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滞
福柯的思想对包括女性主义布什的当代人文科学产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女性主义批语角度研究福柯的理论,尤其是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理论和性理论,可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
《未完成的现代性》从晚清以来文学中的现代性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性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上海和都市文化的探讨,作者在这几篇文章中呈现了自己对许多前沿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的这些
2003年11月北京大学召开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乃会议论文的结集。书中关于北京的论述,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讨论对象包括北京的文学(小说、诗歌、小品文)、艺术(绘画、戏剧、音乐)、
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李赋宁先生,于2004年5月10日上午10时10分因晚期癌症导致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7岁。 李赋宁先生祖籍陕西蒲城,1917年3月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视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从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尽量回到原初现场,从共时角度展现错杂、纷乱的历史表象,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是一部比较系统、经得起研读的观念史和当代文化理论批判专著。这是一次把国外教学和研究同国内语境下的思考结合起来的尝试,更具体地说,是一次打通中西学术规
新诗的生成是现代汉语及其语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书旨在探讨:处于“现代性”境遇中的中国诗人,如何运用结定的语言材料——现代汉语,和言说空间,将自身的“现代”经验付诸“现代”表达?或者说,现代汉语如何被
本书对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文学主要流派进行了集中的评述。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台湾文学篇评述了余光中,高阳,古龙等人及其作品特点,第二辑香港文学篇评述了刘以鬯,侣伦,黄维?等人及其作品特点,
《逻辑哲学》这本新书,“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全书的体例结构是新的,如全书分为五编:“演绎及其证成”、“真理与悖论”、“意义与指称”、“存在、量化和本体论”以及“休谟问题与归纳逻辑”,共十三章,每一章前面有“内
该书是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历史的总结性著作,内容既涉及到对20世纪以来数部中国文学理论史和批评史著作的评述,也涉及到20世纪学术界对文学史上许多文学理论专著和重要学者思想的研究和述评,是对20世纪中
《全宋诗59》内容简介: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和发展。比之唐诗,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背景下,诗歌中的爱国
不争两字见平生,全部工夫铸史成。 ——潘光旦(1899—1967) 他走进教室,摘下那顶旧呢帽放在台子角上,一枚校徽老是倒插在上面,他真没工夫管这些。你看他,喘着气,脸上的红潮还来不及退,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